讀書日
常識與通識

常識與通識

  • 作者:阿城
  • 出版日期:2011/04/17
內容連載 頁數 1/3
思鄉與蛋白酶

所謂思鄉,我觀察了,基本是由於吃了異鄉食物,不好消化,於是開始鬧情緒。

  我注意到一些會寫東西的人到外洋走了一圈,回到中國之後發表一些文字,常常就提到飲食的不適應。有的說,西餐有什麼好吃?真想喝碗粥,就鹹菜啊。

  這看起來真是樸素,真是本色,讀者也很感動。其實呢?真是挑剔。

  我就是這樣一種挑剔的人。有一次我從亞歷桑納州開車回洛杉磯。我的旅行經驗是,路上帶一袋四川榨菜,不管吃過什麼洋餐,嚼過一根榨菜,味道就回來了,你說我挑剔不挑剔?

  話說我沿著十號州際高速公路往西開,早上三明治,中午麥當勞,天近傍晚,路邊突然閃出一塊廣告牌,上寫中文「金龍大酒家」,我毫不猶豫就從下一個出口拐下高速公路。

  我其實對世界各國的中國餐館相當謹慎。威尼斯的一家溫州人開的小館,我進去要了個炒雞蛋,手藝再不好,一個炒蛋總是壞不到哪裡去吧?結果端上來的炒雞蛋炒得比鹽還鹹。我到廚房間去請教,溫州話我是不懂的,但掌勺兒表明「忘了放鹽」我還是懂了。其實,是我忘了浙江人是不怕鹹的,不過不怕到這個地步倒是頭一次領教。

  在巴黎則是要了個麻婆豆腐,可是什麼婆豆腐都可以是,就不是麻婆豆腐。麻婆豆腐是家常菜呀!熗油,炸鹽,煎少許豬肉末加冬菜,再煎一下郫縣豆瓣,油紅了之後,放豆腐下去,勾欠高湯,蓋鍋。待豆腐騰的漲起來,起鍋,撒生花椒面,青蒜末,蔥末,薑末,就上桌了,吃時拌一下,一頭汗馬上吃出來。

  看來問題就出在家常菜上。家常菜原來最難。什麼「龍鳳呈祥」,什麼「松鼠桂魚」,場面菜不常吃,吃也是為吃個場面,吃個氣氛,吃個客氣,不好吃也不必說,難得吃嘛。家常菜天天吃,好像畫牛,場面菜不常吃,類似畫鬼,「畫鬼容易畫牛難」。

  好,轉回來說美國西部蠻荒之地的這個「金龍大酒家」。我推門進去,站櫃的一個婦人迎上來,笑容標準,英語開口,「幾位?」我覺得有點不對勁,因為從她肩上望過去,座上都是牛仔的後代們,我對他們毫無成見,只是,「您這裡是中國餐館嗎?」

  「當然,我們這裡請的是真正的波蘭師傅。」

  到洛杉磯的一路上我都在罵自己的挑剔。波蘭師傅怎麼了?波蘭師傅也是師傅。我又想起來貴州小鎮上的小飯館,進去,師傅迎出來,「你炒還是我炒?」中國人誰不會自己炒兩個菜?「我炒。」

  所有佐料都在灶台上,揀揀菜,抓抓碼,叮當五四,兩菜一湯,吃得頭上冒汗。師傅蹲在門口抽菸,看街上女人走路,蒜瓣兒一樣的屁股扭過來又扭過去。

  所以思鄉這個東西,就是思飲食,思飲食的過程,思飲食的氣氛。為什麼會思這些?因為蛋白酶在作怪。

  老華僑葉落歸根,直奔想了半輩子的餐館、路邊攤,張口要的吃食讓親戚不以為然。終於是做好了,端上來了,顫巍巍伸筷子夾了,入口,「味道不如當年的啦。」其實呢,是老了,味蕾退化了。

  老了的標誌,就是想吃小時候吃過的東西,因為蛋白酶退化到了最初的程度。另一個就是覺得味道不如從前了,因為味蕾也退化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對食品的評價,兒孫們不必當真。我老了的話,會三緘吾口,日日喝粥就鹹菜,能不下廚就不下廚,因為兒孫們吃我炒的蛋,可能比鹽還鹹。

  與我的蛋白酶相反,我因為十多歲就離開北京,去的又多是語言不通的地方,所以我在文化上沒有太多的「蛋白酶」的問題。在內蒙,在雲南,沒有人問過我「離開北京的根以後,你怎麼辦?你感覺如何?你會有什麼新的計畫?」現在倒是常常被問到「離開你的根以後,你怎麼辦?你感覺如何?你適應嗎?」我的根?還不是這裡扎一下,那裡扎一下,早就是個老盲流了,或者用個更樸素的詞,是個老「流氓」了。

  你如果盡早地接觸到不同的文化,你就不太會大驚小怪。不過我總覺得,文化可能也有它的「蛋白酶」,比如母語,制約著我這個老盲流。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