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讀人閱史

讀人閱史

  • 作者:蔡登山
  • 出版日期:2011/09/28
內容連載 頁數 2/2

對此,香港掌故大家高伯雨(林熙)也曾在一九三四年間,多次去北京居仁里看過賽金花,並接濟過她。據高伯雨說,後來她對他也熟落了,彼此之間不太拘禮,談話也不太過客套了,她才坦白地對我說,她只見過瓦德西一面而已,和他沒有什麼關係。當時高伯雨就指出《申報》的「北平通訊」所載她對記者的談話,其中有該記者問她在宮裡住過幾天,她答在儀鑾殿一共住了四個月,瓦德西走時,要帶她一同往德國,她不肯,他又叫她,宮中的寶物可以隨便要,她也不敢。高伯雨問她,對記者所說的,難道完全是撒謊的嗎?她微微一笑,似是同意,歇了一會才答道:「可不是嗎?」高伯雨問為什麼要這樣呢?她答得頗有道理,她說:「人們大都好奇,報館的人和讀報的人更甚,如果我對他們說真話,他們一定不信,還以為我不肯老實說,我只好胡謅一些來打發他們,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同時又可以博取人家對我同情,幫幫我忙。像先生您既不是新聞記者,又不是賣文餬口的人,我怎好向您說假話呢?」。賽金花萬萬沒想到後來高伯雨成為掌故大家,也賣文為生數十年,而就在賽金花死後二十多年,他公布了這段談話。

再有一事,賽金花說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沒幾天,她就遇到德國兵來騷擾,她用德國話對付,德兵大為驚奇。接著她談起認識他們的總司令瓦德西,德兵回去報告,第二天瓦德西便派車來接她了。根據史料記載,八國聯軍是在八月十五日攻陷北京的,而據瓦德西所寫的《瓦德西拳亂筆記》(王光祈譯)觀之,瓦德西從德國授命出發,遲至十月十七日才到北京,因此北京攻陷後沒幾天,瓦德西還在往中國的海上,何能相見呢?賽金花的說法是不攻自破,一派胡言的。

另外,徐一士兄弟在《凌霄一士隨筆》中說:「報載賽金花談話,謂克林德之被殺,我國願立碑以紀念之,克妻猶不滿,賴其勸告瓦德西,使向克妻解釋至再,始不復爭。此賽金花與克林德碑之關係也。」賽金花在答覆《申報》記者的訪談說:「李鴻章與各國議和不妥,即因克林德夫人要求太苛,僅僅立一石碑她不答應,我乃從中拉攏,對她說,此碑在中國只有皇帝家能立,平民是不許的。……克林德夫人經我這一說,始慨然允諾。」對此,齊如山提出他的看法,他說:「我相信賽金花沒有見過瓦德西,就是偶爾見過一兩次,她也不敢跟瓦帥談國事,第一她那幾句德國話,就不夠資格,就說她說過,瓦帥有這個權,可以答應這些事情麼?瓦帥確是各國聯軍(也有德海軍陸戰隊)的總司令,但這種總司令,是那一國的官級高,那一位就擔任此職,並非因德國公使被害,而德國的權力較大也,所以由天津往北京攻的時候,總司令是英國人,瓦帥到的很晚,到京約一個月之後,德國陸軍才到,才換他為總司令,這種總司令,仍不過只管軍事,至一切國事的交涉,仍須由各國公使秉承各本國政府的意旨進行,或主持,瓦帥怎能有權答應這種請求呢?在庚子那一年,賽金花倒是偶爾在人前表功,她倒是沒有說過求瓦帥,她總是說跪著求過克林德夫人,所以夫人才答應了她,她這話,卻沒有對我說過,她也知道,我知道她的底細,我想她沒有見過克林德夫人,我雖不能斷定,但以理推之,卻是如此,因為她庚子年在北平,不過一個老鴇子的身分,一個公使夫人,怎能接見這樣一個人呢?再說我也常見克林德夫人,總沒碰見過她,……就說,假如賽金花可以求克林德夫人,試問一個公使夫人,有權答應這件事情麼?她丈夫雖然被害,他不過可以要求關於自己的賠償,至於真正國際的事情,萬非她可以主持。」

而曾娶李鴻章兒子李經方(按:實為李鴻章六弟李昭慶之子,後過繼給李鴻章)的女兒李道清為妻的楊雲史,所作的〈靈飛事蹟〉說李鴻章沒有託賽金花向瓦德西進言的事,他說:「至謂李文忠公躬造娼門求靈飛(賽金花),乃得減賠款兩萬萬,而和約且以成。欲證其說,雖辱宗國誣名賢而弗恤,其陋謬違理多類此。」因為當時楊雲史和他的父親楊崇伊父子兩人都在李鴻章幕中,楊雲史說:「當庚子七月,文忠奏調先大夫隨辦和議入都在文忠幕,余則為文忠公長孫婿,父子皆居文忠邸,時侍左右,寧有不知耶。」當可證明。而再退一萬步說,賽金花不能講流利的德語,又怎能在克林德夫人跟前再三解釋立碑為最光榮之事呢?這種解釋之詞,一定要把說詞講得溫和有禮,有條不紊,動聽非常,如此始能打動對方而放棄成見,一般的外交家都還不一定能做到,試問賽金花的德語有此造詣否?

蘇曼殊《焚劍記》裡記述:「庚子之役,(賽金花)與聯軍元帥瓦德斯(西)辦外交,琉璃廠之國粹,賴以保存。……能保護住這個文物地區,不使它遭受搗毀破壞,也應算她作了一樁好事。」林語堂的《京華煙雲》裡也有這樣的話語:「北京總算得救,免除了大規模的殺戮搶劫,秩序逐漸在恢復中,這都有賴於賽金花。」他們的這些說法,難免都受到「傳言」的影響而誇大了賽金花的功勞。其實賽金花的事絕沒有後來文士及詩人所描述的那麼傳奇和誇大。「紅顏禍國」或「紅顏救國」,很多都是文人的想像罷了。「瓦賽情史」也是起諸於小報文人的編造,經小說、詩歌、戲劇、電影的渲染,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而當事者更是順水推舟,捏造誇張所謂口述自傳,於是造成一段讓人信以為真的鐵案,但它終究不過是個「彌天大謊」,這是讀史者不可不辨的。
2上一頁 1 2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