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

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

內容連載 頁數 1/3
所謂的lifelog就是「人生怎麼活」的完整記錄
本書的主題是「lifelog」。

因為可能有很多人是頭一次聽到這個詞,在此先做名詞解釋。
「生活記錄lifelog」顧名思義就是:
「人生或生活(life)的記錄(log)」 。

一如航海的人所寫的「航海日誌」,lifelog就是將發生在自己周邊、聽到看到的事情,盡可能翔實而完整地記錄下來。
這個名詞是因為微軟研究所的哥登‧貝爾(Gordon Bell)在他的著作《生活記錄的建議》中揭櫫,在日本也開始在IT界和關心數位工具的人士之間流行了起來。

比方說:像這樣的「lifelog」。
‧每天用數位相機拍下餐桌上的菜色。
‧將自己走訪過的地方、路線留存在網路服務的電子地圖上。
‧將所有讀過的書、觀賞過的DVD列表並寫下心得感想。

貝爾利用智慧型手機、小筆電、GPS、掃描器等將所有看過、讀過的東西、見過的人、完成的文件、充滿回憶的紀念品等都做成數位資料保存在大容量的HDD裡。

或許也是因為那樣,lifelog通常被認為須搭配智慧型手機、高性能掃描器等數位工具才能進行。
可是本書所謂的「lifelog」,則是以「人生記錄」的原意為主。

並不打算像貝爾一樣完全都數位化,對於每天帶著普通紙張的筆記本,將自己人生填入其中的「lifelog」,以下將說明其做法與好處。
不管是否擁有i-Phone、GPS數位相機等數位工具,或者對於網路熟悉與否,這是任何人都能簡單書寫lifelog的方法。

最近有類似概念「Ubiquitous CAPTCHA」一詞的出現,意思是將人生所發生的所有事情都記錄下來,跟我所說的「lifelog」一樣。
但畢竟Ubiquitous CAPTCHA一詞還不是很普及,我平常也不太用,所以本書都用「lifelog」進行解說。

要想留存「空氣」,最好採用傳統的類比方式
數位抬頭的全盛時期,何以要回歸類比呢?

i-Phone、i-Pad火紅大賣,連書籍也逐漸電子化鬧得沸沸揚揚的此時,說什麼「傳統類比較好」,恐怕有人會覺得「這傢伙怎麼食古不化呢」。
不過話說前頭,我先聲明自己並非否定數位化。

我個人外出時幾乎都帶著筆記型電腦,也有自己的部落格和推特網站,是個充分運用雲端服務的數位科技愛好者。雖然有攜帶電池、收訊不良等問題存在,仍認為數位工具帶來方便是不爭的事實。

這樣的我卻依然要斬釘截鐵地說:「lifelog最好是用紙製筆記本」。

理由只有一個。
「因為能留存『空氣』」。

空氣,換種說法的話,因為紙張比數位工具更容易留存「氣氛」、「臨場感」和「感覺」。說得更直接點,因為無法用文字和圖片展現的「空氣」資訊正是lifelog的重點所在。

例如慌亂之際振筆疾書記下的電話號碼、被雨滴暈染開來的地圖、用來寫信的紙張和搭配墨水產生的味道……
這些東西若要做成數位化,會很花工夫和間。換作是筆記本的話,可以直接手寫,也可以將紙的資料或其他便條紙用膠水黏貼其上。

或許數位和類比的運用,也該考慮到「適材適所」的原則。
如果單純只是資訊的輸入、保存、攜帶、搜尋和瀏覽的話,數位工具自然比較好用。現在幾乎所有的人身上都不會帶著紙製電話本和辭典了。

可是對於「現場的空氣和氣氛」、「親身體驗的真實感受」則是用筆記本比較容易留存下來。
儘管數位科技日新月異,要想留存「空氣」,短期間內我還是認為用筆書寫在紙上、黏貼資料的傳統類比方式要好得多。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