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1/2
第1章 珍惜
突然之間,我省起了人生有一種無法說明的公平,
是感受與擁有之間微妙的平衡,
因此,這個世界上或許並沒有真正的貧者或真正的富人。

我在海濱的生活中,首先學會的就是「捨棄」的藝術,這是因為我了解到人們賴以為生的東西其實非常的少。從物質開始捨棄,然後不知不覺延伸到其他領域。(《來自大海的禮物》第2 章〈峨螺殼〉)

我第一次讀到《來自大海的禮物》時,書中「揚棄」的想法最觸動我。當時,我就像每一個年輕人面對世界而眼花撩亂,許多未知的、新鮮的物質正要慢慢進入屬於自己獨立掌控的生活;如果不是因為當時我曾讀到這段話,相信對於生活被沖進商業物質的大潮是不會有太大的警覺。

這麼多年來,這段文字的想法一直影響著我看待生活的眼光,我必須用生活的實行來探求「不知不覺延伸到其他領域」的意義是什麼、又有多深;這份了解讓我在面對物質快速進步與價值輪番更迭的生活中, 擁有足以小小抗衡的力量。

如今我們所處的生活已非林白夫人所能想像,「多餘」是受到商業的鼓勵,但生活裡的隱憂與恐懼也不斷交織成細密的隔網,阻絕了我們與單純生活的接觸。起先,我們是從習慣不斷加增的物質開始減弱防禦力的,接著,慢慢失去領受力的破洞,又允許更複雜的「多餘」千瘡百孔地透入生活,這循環要一直到某一天、世界的某一個角落發生了某一件大事,才會讓所有的人都靜下來思考片刻。

然而,集體的感觸也一如時間的腳步那樣匆忙,從不多做停留。

五十幾年前林白夫人所說的話至今還在擴大中: 「諷刺的是,今天的美國比起其他國家更有權利在簡單與複雜之間選擇,但是絕大多數的我們卻都選擇了後者。」(《來自大海的禮物》第2 章〈峨螺殼〉)因為要在不同的複雜中收服生活,我才體會了「選擇」的意義--每一份後果與影響,最終都來自自己的選擇。

對於「捨棄」,這二十年來我領會最多的是,我應該從「不取」做起,而不是從「擁有中丟棄」;我要為自己保留更多的敏感,讓「滿足」不斷能充滿我的內心。

這是在一場他國發生的災難之後,我再度想起林白夫人之後的省思。

日本地震陸續而來的消息與社會反應引我許多感觸,每天,我不只在讀到新聞時心情激動複雜,連日常生活最尋常的作息也受到無法想像的影響。有一天進淋浴室時,我不再把水開到慣用的水量、如以往般地暢快沖洗;關小水量的那一刻,我的心情變得十分複雜卻溫暖無比。一個出水非常大、有好的恆溫裝置以及可變換水波的水龍頭,一直是我無論搬到哪個家都很捨得的設備,那是我認為自己生活中絕不可少的一份享受,於是,每天進淋浴室之後,蓮蓬頭裡永遠冒著白煙,供應我自以為完全得到的享受;直到有一天,那如煙水柱與池波蕩漾受到了一個完全不是對手的挑戰時,我才了解到,我以為圓滿的「享受」早在習以為常之中慢慢鈍化了。那是今年冬天回老家時的發現。

台東老家已完工整整25 年,是母親自己構想設計的一棟三層樓房。在極靜的住宅區裡,帶著前後小庭院的獨棟建築簡單而獨特;灰瓦粉牆三面環繞著深褐色的百頁套窗。窗前的樹在這25 年裡漸有濃蔭,大門旁那棵菠蘿蜜不但年年結出巨大的果實,繁枝闊葉也使得陽光穿堂入室時帶著隨風搖曳的婆娑身影。

我好喜歡這個家,光潔扎實的地板反映著母親一向以來實事求是的性格,上二樓的兩折扶梯,每階的高度是如此地適度,既沒有上行的費力蹣跚也沒有下樓需要的小心謹慎。我最喜歡赤腳上上下下這道樓梯, 每踩踏一階,就想起八十歲的母親與八十四歲的父親平日不假他人之手,親自維持著這七十幾坪房子的用心與作息;他們好珍惜自己的擁有,也是既活潑又穩靜的年老伴侶!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