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6
氣候變遷是指氣候平均狀態統計學意義上的巨大改變,或者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典型的為10年或更長)的氣候變動。其是一門以數學、物理、化學為基礎,包含了氣象、海洋、冰川、生物、地質等自然科學,及社會、經濟等人文科學的跨領域、跨國界的新學問[58]。

由於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對人類生存環境已造成重大影響,其目前已是聯合國和國際社會共同關注之重要議題,而其也攸關我國相關產業之永續發展。當馬爾地夫等小島國成為首批沉沒於海水之島嶼時,台灣嘉義東石港、屏東的林邊東港、雲林的石化工業區麥寮等地,有可能會一起沉沒或遭海水侵蝕。而當全球溫度每增加1度,台灣前10%的「強降雨」就會增加140%,前10%小雨就會減少約50%[114]。2009年9月21日我國政府正式對外宣布,決定爭取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聯合國中文譯名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簡稱UNFCCC))所建構的京都機制,將其作為優先推動的目標[38]。

氣候變遷和自然災害之間存在著密切關係,特別是地球暖化(global warming)可直接引起水資源短缺,而間接對農業生產、生態安全和人類健康帶來威脅[105]。其所引起之海平面上升,將衍生出諸多毀滅性的災難,對人類社會造成重大災害。地球暖化還會影響一些極端氣候的強度和頻率,使自然災害加劇,破壞人類生存環境和經濟繁榮發展。

雖然世人於1920年至1944年間,已觀測到全球氣候發生明顯的暖化現象,但當時有關氣候變遷的描述,只有布萊爾(T. A. Blair)於其所著《世界和區域氣候學》中有簡單的提及。他認為人類對氣候的影響是局部性和短暫性,不會對整個氣候系統有所影響。此觀點主要源於19世紀初,在歐洲已觀測到氣候溫度的變化現象;接著是19世紀中葉,氣候溫度也較同時期的平均溫度低;但到了19世紀末,氣候溫度又回升至歷史的紀錄。當時盛行的觀點是,地球氣候是穩定的;這種理論一直持續至20世紀50年代,因北半球的氣溫普遍上升而改變[32]。

同時期,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注意到,因人類活動所導致全球暖化巨變的可怕現象。在1957年至1958年國際地球物理年間,展開了一個重要科研項目,就是在夏威夷冒納羅亞觀象台進行二氧化碳濃度觀測。這項觀測以及稍後在世界其它地方進行的觀測,都證實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一直持續增加中;這些觀測證明了人類活動,正在破壞大氣層。目前科學研究證實,因人類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已對大氣層、海洋和生物圈造成嚴重的傷害[59]。1985年於奧地利的菲拉赫(Villach)所召開的國際會議上,結論是人類活動正在引起全球氣候暖化,假如不予以控制的話,將會導致災難性的氣候變遷[92]。

聯合國副祕書長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施泰納於2011年7月20日向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報告「氣候變遷可能威脅國際和平安全」專題,他說雖然現階段無法以科學來解釋氣候變遷的全部成因,但有氣候變遷卻是現實,不僅在發生,而且正在加速發生,其目前正影響全球社會各層面。最悲觀的預測是,如在2060年前全球氣溫上升攝氏4度,則於一個世紀內,海平面將上升1公尺。氣候變遷可能以指數級(exponential order)擴大自然災害規模,甚至對世界安全構成威脅。施泰納並強調說,氣候變遷會引發許多自然災害,而且將引發更多自然災害。例如索馬利亞正在遭受的乾旱、巴基斯坦2010年的特大洪災等等,且自然災害的規模將以指數級擴大。其同時認為,規模不斷擴大的自然災害,不僅造成經濟損失,而且將引發糧食危機,進而對全球安全構成威脅。施泰納說:「貧窮和上升的海平面將會威脅全球和平與安全。」[103]

電影《2012》是2009年全球最熱門的話題,如果說「安全」的含義,在冷戰時期主要是指軍事因素,在後冷戰時期主要是指經濟因素的話,則今天它的含義已是擴展到氣候變遷領域了。其不僅是國際社會空前關注的重要議題,更是影響全球安全的新威脅。水資源爭奪可能是未來造成戰爭的因素,而氣候變遷對世界的威脅遠遠大於恐怖主義的說法,將不再是危言聳聽了。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