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7
解放中國小腳

最駭笑取辱者,莫如婦女裹足一事。
─康有為〈請禁婦女裹足摺〉


一八九八年,中國知識分子康有為上奏滿清皇帝〈請禁婦女裹足摺〉,此事本不足為奇。數世紀以來,中國知識菁英經過競爭激烈的科舉考試成為官吏,為國效命,成為地方行政官。在考試中表現好的進士到北京效力中央政府,特別好的則進入翰林院,研習儒家經典,並學以致用。像康有為這樣的文人,以典雅散文上摺給皇帝,經過層層官僚抵達天聽。如果摺子特別重要,可能直接或經過重寫送給皇帝,讓皇帝下諭。

康有為是十九世紀末一群力主變法的文人領袖,這群人雖身受古代儒家思想薰陶,卻認為中國必須現代化,和保守的官僚不同,他們認為國家要步入新紀元,必須向西方學習。康有為本人支持大清帝國,但他也認為憲政應該改革。

在當時皇家體制錯綜複雜的儀節形式之後,有一點十分明白:這些複雜關係的中心是慈禧太后。由任何標準來看,慈禧都是個特殊的女性。她在一八五二年,以十六之齡被選入宮,成為皇帝眾嬪妃中之一。當時來自滿洲的異族已經統治中國兩百餘年,新即位的咸豐帝是清朝第八個皇帝。兩年前,道光帝駕崩,經過適當的舉哀期,該是二十歲的新帝登基,並廣納嬪妃的時候。

當年全國各地共有數千女子的姓名經各地官吏審核之後,送往首都參選,其中挑出六十名滿洲女子。名單上詳列各女子的身家淵源,以及生辰八字,另外描述她的個性、所受教養,以及容貌。

挑選秀女並將之分類是皇太后的責任,不過她對這新女孩似乎並沒有什麼印象,因為當時慈禧名列低等秀女之中,一直要到三年後她才被喚至皇帝寢宮,初為咸豐帝侍寢。

不過皇帝和太后不同,似乎立刻就喜歡這名秀女,此後她的影響力和階級就一飛沖天。到一八五六年,她為皇帝生下頭一個也是唯一一位皇子,等一年後皇子一歲,晉懿貴妃,僅次於皇后慈安。

咸豐帝一八六一年駕崩之後,她的兒子新皇帝年僅五歲,因此一方面由慈安和慈禧東西兩位皇太后垂簾聽政,另一方面則由一群攝政大臣輔佐。

在接下來的權力鬥爭中,長袖善舞的慈禧掌握大權。一八七五年其子同治帝天花駕崩,因無後,故慈禧挑選了咸豐之弟醇親王奕(其嫡福晉為慈禧之妹妹)之子載湉,入嗣大宗為帝,是為光緒皇帝。不過光緒之名意為「繼續光榮的傳承」,只是他卻和同治屬於同輩,他是名義上繼承咸豐帝而非同治帝的皇位,以維持咸豐帝的皇統和父死子繼的法則。老實說,他之所以能做皇帝,是因他父親在宮廷內鬥中支持慈禧之故。

慈禧美麗、迷人、聰穎、有趣。一八六三至一九一一年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署總稅務司(Inspector General)的愛爾蘭人羅勃特赫德(Robert Hart)說她以「非常動聽的女性聲音」說話,她自己後來說,她年輕時很多人嫉妒她,「因為當時大家覺得我漂亮。」身穿代表皇家的黃色絲袍,上有黑、紅、綠,和藍的刺繡,她的確教人一見難忘,雖然(就像統治地球另一端的帝國,向她的國家挑戰的維多利亞女王)她只有五呎(一百五十公分)高。

由咸豐駕崩到慈禧自己約在半世紀之後去世的期間,只除了光緒親政的百日之外,都是由慈禧垂簾聽政。她身邊隨時隨地都有滿洲親王對她和政府產生影響力,若是政府的方向改變,那是因為她由支持某個群體改變為支持另一個群體。在中國學習如何面對環伺的列強之際,這位嬌小的女性雖有能力應付由內而生的挑戰,但她對外在世界的判斷卻不那麼可靠。

一八八九年,光緒帝十八歲,開始親政─至少官方形式上是如此(連這點也可反映出太后的權力:按照傳統,原本他十六歲就應該親政),但實際上,大權依舊在太后手中。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海軍大敗,一八九五年四月,簽訂馬關條約,當時三十七歲的康有為到北京參加乙未科會試,但在試前就聯合多名舉人,上萬言書。

康有為在萬言書中力主抵抗日本,並在社會、經濟,和政治方面做大規模的改革。不過他們為國為民奮鬥的雄心壯志,有數年一直遭官僚系統的高層打壓,皇帝雖然知道必須變法,但顯然並無權力,無法脫離慈禧或她所支持的當權保守派滿洲貴族的掌握。

接著在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至九月二十一日,約百日期間,光緒採納康有為奏疏的建言,決心變法革新。在這百日之內,慈禧太后旁觀,皇帝下了約四十道詔令,廢除傳統科舉考試採用的八股文,接受西方科學開放式教育,學習現代商務、工程,和礦冶,詔令改革財政,編列預算;加強海軍。他裁撤守舊的高階官吏,而且─如當時在北京的一位天真但欽佩光緒傳教士所說的,要「裁減北京和地方的冗員」。

光緒帝甚至也召見僅僅是工部主事、官位僅六品的康有為,可說幾乎是史無前例。康有為大受鼓勵,在百日之內,透過不同高階官員,有時也經由非官方的祕密管道,多次上書(康有為和帝師翁同龢的友誼是重要因素)。

在這些大事件之中,康有為也上了〈請禁婦女裹足摺〉,認為改變婦女的地位,在中國的變法改革中舉足輕重。在他看來,此事攸關緊要,因此他建議皇上下詔禁止纏足。

康有為在奏摺中比較了中外的優劣:「試觀歐美之人,體直氣壯,為其母不裹足,傳種易強也。今當舉國征兵之世,與萬國競而留此弱種,尤可憂危矣!」不過他論點中的一個中心主題,是纏足對中國國譽之害。「方今萬國交通,政俗互校,稍有失敗,輒生輕議,非複一統閉關之時矣。」他接著說:

吾中國蓬蓽比戶,藍縷相望,復加鴉片熏纏,乞丐接道,外人拍影傳笑,譏為野蠻久矣。而最駭笑取辱者,莫如婦女裹足一事,臣竊深恥之。

一直到四年之後,慈禧終於下詔禁纏足,在這其間發生了許多事,而如我們所會看到的,康有為的奏疏對這項決定並沒有任何影響。不過雖然康有為的奏摺無效,他的論點─纏足有損國譽,卻成功了,而它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許多有識之士也和他一樣關切國家榮譽,而這些人正是塑造中國由帝國變為現代國家的關鍵。
塑造滿清帝國已經逾兩百年的讀書人,正是使纏足這種古老傳統消失的決定性人物,一如當初維繫這種傳統一樣。下面要探討造成康有為及其同志認定廢止纏足傳統攸關中國榮譽的過程,他們所展開的革命讓中國菁英已經維持了上千年的傳統終於畫下句點。而這個革命就是我們第二個要討論的道德革命。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