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

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

  • 作者:劉志偉
  • 出版日期:2012/11/01
內容連載 頁數 2/4


日本的麵食推廣運動發起後,美國佬便將目光轉移到台灣。其實早在一九五○年代,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仲容就已提出推廣麵食的構想。尹仲容當時發現,國際小麥價格只有稻米的一半。如果我們能多進口小麥,鼓勵大家多吃麵食,節省下來的稻米就能出口多賺取些外匯。不過,尹仲容的構想在當時並沒有受到重視,只有聯華麵粉的苗育秀支持而已。直到一九六○年代初期,美國決定擴大台灣的小麥市場,包括美援會、農復會以及麵粉工業同業公會才共同出資於一九六二年十一月成立「台灣區麵麥食品推廣委員會」。

麵食推廣運動,首先當然是要讓民眾認識麵食的種類與豐富性。雖然一九四九年大批遷台的外省人已將饅頭、水餃、包子、蔥油餅帶到台灣,並在台北的中華路一帶發展出獨特的「川味牛肉麵」,但這類麵食主要存在於外省族群內,多數台灣民眾並不熟悉。麵食推廣委員會因此先後在台北與台中舉辦麵食示範表演會,當場製作水餃、刀削麵、小籠包、蔥油餅等。現場民眾是看得過癮,也吃得開心。

舉辦示範表演會雖能吸引人潮,但這群觀眾也只是在旁邊駐足觀賞而已,無法親自學習到麵食的作法。在那麵食加工業還不太發達的年代,大家連外食的機會都不多了;就算有機會出去吃飯,也很難找到有賣水餃、小籠包和蔥油餅的北方館。所以麵食推廣委員會必須讓負責掌廚的媽媽們,學會製作麵食的方法。她們學會後,就能料理麵食給家人吃了。

麵食推廣委員會於成立之初便設立了「麵麥食品巡迴講習小組」,同時招募一批專業的麵食講師,講授中式麵食的製作方法和技巧。當時任何機關團體只要向麵食推廣委員會提出申請,推廣會就會派出講師前去舉辦講習,教導大家如何做饅頭、花捲、包子、餛飩、水餃和油餅。更重要的是,講習過程所需要的食材和工具,都由推廣會準備,參加的人完全不用花一毛錢!這種好康的活動,立即受到廣大迴響。從一九六三年一月中旬至七月底短短六個多月期間,就有一百七十六個機關團體、共六千三百五十一人參加過講習。

除了傳統中式麵食以外,西點麵包也是不可或缺的重點項目。一九六七年在「美國小麥協會」的贊助下,麵食推廣委員會成立了「烘焙人員技術訓練班」,專門訓練製作麵包、蛋糕等西式烘焙食品的專業師傅。此外,美國並透過聯合國組織提供大批的麵粉、食用油與脫脂奶粉給台灣省政府舉辦學童營養午餐。當時參與營養午餐計畫的小朋友,每天中午都能吃到熱騰騰的饅頭或剛出爐的麵包。

當美國人提供經費與資源,協助訓練講師、開辦營養午餐計畫後,他們還必須透過廣告行銷的手法,改變我們對於麵食的思想觀念。電視上的健康食品廣告,總能把商品說得超宇宙時空無敵神奇,購物專家同時會拿出某個位於歐洲、日本或美國的研究機構的認證,當然,這些研究機構我們以前根本沒聽過,一直到老死可能也不會聽過。最後,廣告一定要搭配消費者的親身說法,證明使用前和使用後的差異。對美國佬而言,推銷麵食就跟推銷戰鬥機、威而剛和美白霜沒兩樣,本質上都是推銷。而美國佬為了要讓其他國家百姓相信多吃麵食的好處,還真費了不少心思。

幾乎所有國家於麵食推廣運動之初,都會高舉「改善營養、增進國民健康」的大旗。美國政府派出許多營養學家到世界各地,協助各國政府評估其國民營養水準,並訂定飲食改善計畫。當然,這些營養評估報告的結論幾乎都一模一樣,就是原先的飲食習慣有問題,必須好好改善才行,而改善的方法就是多吃那些美國有外銷的農產品。例如,他們就覺得日本人吃得太「清淡」,魚吃得太多,豬肉牛肉吃得太少,所以日本應該多進口美國的玉米,大力發展畜牧業。同樣的,當美國佬想推銷小麥時,就會想辦法讓營養學家做出一堆研究,證明米食有害身心健康。當時日本的營養學家們就深信,以米食為基礎的飲食習慣不但未能提供完善的營養,甚至會導致腦部的傷害。而台灣的專欄作家何凡也撰文表示,米飯吃太多會讓人早衰早死。當時李國鼎還從日本帶回由杉靖三郎撰寫的《米與麥之生理》,書中部分內容更被美援會翻譯並廣為宣傳──

偏愛吃白米的人,易發生以下的病症:
1. 維生素B1、B2不足,腦神經作用不會靈活,而變成愚笨。
2. 易患腳氣病。
3. 白米澱粉多,食用過量,形成胃部腫脹現象。日本人與美國人相比,胃壁非常薄,容易患萎縮性胃炎。
4. 日本人癌症患者,其中胃癌佔80%,其他食麥地區胃癌只佔5%。
5. 米的澱粉,因黏性太強,非要有鹽類調味。然食鹽過多,終將引起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過敏症等。

照這樣看來,吃米飯真的跟抽菸一樣,只有百害而無一利。現在許多年輕美眉總覺得米飯只有澱粉,毫無營養,吃了只會變胖,這種奇怪的觀念就是一九六○年代發展出來的。

4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