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2
萌芽於先秦
據今所遺留的文字記載,養生學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因為甲骨文中早已記載了當時的多種常見疾病,包括:疾止(足)、疾肘、疾骨、疾目、疾耳、疾齒、疾首、疾腹、疾胸等十多種。商代人認為這是天譴神罰或祖宗作祟引起,故主張以問卜(烤龜甲或骨頭)得知病因,以祭祀、滿足上天或鬼神的需求以治療疾病。由這些祈求行為,以及從甲骨文解讀出來的盥、沐、浴、箕和打蛇等文字可知,當時的人已經懂得追求健康和平安,亦即已有初級的養生、防病思想,也知道重視個人和環境衛生,具有「預防醫學」的基礎。

到了西周,人們已經注意到四時氣候與疾病的關係。據《周禮》記載:「四時皆鬁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疾,冬時有嗽上氣疾。」為了防治這類疾病而創設「食醫」、「疾醫」及「環境衛生官」;「食醫」負責周王與貴族的「六飲、六膳、百饈、百醬」等飲食問題,「疾醫」的工作為「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環境衛生官則負責「庶事掌除病毒盅」、「翦氏掌除蠢物……以莾草熏之」、「壺氏掌除水蟲」等。可以說已經粗具「衛生署」的雛形。

到了秦朝,真正的養生觀開始萌芽。例如《呂氏春秋》中即提到:「昔陶唐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氣鬱瘀而滯帶,筋骨瑟縮不達,故作舞以宣導之。」這種「舞」就是一種宣通氣血、活動筋骨的養生術。當時完成的《尚書‧大禹謨》中即揭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真言包含了深刻的養生哲理。所以一般認為國人的養生觀萌芽於先秦時期。《周易》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書,也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基礎。

《周易》與養生
養生的精義在於性命雙修。《周易》與養生學究竟是什麼關係呢?孔子在《周易‧說卦傳》中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觀變於陰陽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所以,只有觀陰陽、剛柔之象,才能了解《周易》之理,了解《周易》之後,才能盡性命之道。

主張治未病
自古以來,中醫的理論奠基於健康醫學。《黃帝內經》已指出:「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活,逆之則亂。……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第三》)它反對「病已成而後用藥」,主張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就是健康醫學的核心。

《黃帝內經》不只提出了「治未病」的原則,還總結出我國從「上古」以來形成的一套「治未病」的經驗:「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補。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素問‧上古天真論第一〉)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