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 作者:黃淑文
  • 出版日期:2013/01/25
內容連載 頁數 2/2


找到生命的根:回到人的本質,坦承自己的不完美
將心比心鼓勵孩子,等待孩子的成長


如果,童年的故鄉是我們成長的原鄉。那麼,原鄉的呼喚其實是一種生命的回歸。很多人到了五、六十歲,突然發現自己開始用「減法」過日子,生活回歸儉樸,嚮往童年的單純。生命繞了一大圈竟發現,自己想做的只是一個簡單平凡的人,擁有凡夫俗子的七情六欲,儘管有一些小缺點,卻過得很自在。

可惜的是,父母雖然愛著孩子,也希望孩子過得好、長得好,但父母最大的毛病,往往忽略孩子也是一個「人」。一般父母教養子女的藍圖,總是充滿完美而過於理想化,一味要求孩子,卻沒想過自己本身的生活,有時也有一些要命的缺失和力不從心的沮喪。

薩提爾的理念深深影響著我,在我為人母之後,回到人的本質,以「人性的角度」同理孩子,並且努力在孩子面前「活得像一個真實的人」。換句話說,父母愈真實,愈不像高高在上的操控者,就愈能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孩子,拉近你和孩子之間的距離。

曾有學者統計過,一個五歲大的孩子,就已經和外界發生過六萬種互動。讓我想起,戰爭時期有很多孤兒、嬰兒被送進醫院,得到醫學和生理上各種照顧,卻在短短幾週內一個接一個停止生命的呼吸。一位心理醫師察覺到這些嬰兒也許需要一些「心靈的食物」,於是規定凡是進入嬰兒房的人,不論醫生、護士、工人,都需要花至少五分鐘的時間抱抱嬰孩,和他們說話玩耍。突然間,死亡停止了,嬰兒開始發出咯咯的笑聲,正常的成長。我想,即使摟抱嬰孩的人沒有當過父母,應該也會被這種愛的奇蹟所撼動。

愛,是一種能量的轉移和流動,也是身為一個人基本的渴求。如果你意識到孩子也是充滿人性的個體,自然就會賦予孩子像人一樣的尊嚴和尊重。有些父母常以為孩子幼稚無知,潛意識以為自己是大人,自然比兒女來得有尊(威)嚴。想想孩子是什麼呢?他們只是年紀比較小,卻和大人一樣是人類,當然一樣具有同等的生命需求需要--愛與被愛。因此,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把「大人」的「大」字(也就是權威)拿掉,回到「人」的本質,把孩子當作一個完整的人去尊重、去對待。

什麼叫做「完整的人」呢?
一個完整的人,具有生命各種不同的面貌,會經歷生命各種高低起伏,有堅強有軟弱,有優點也有缺點。也就是說,只要是人,不管是大人或小孩,都會受傷流淚,也會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愛和肯定。

可惜的是,大人在管教小孩時,常常過於急切的告訴孩子「什麼應該做、什麼不可以做」,或者「不聽話就會導致什麼可怕的後果」而忽略孩子真實的感受和實際面臨的困境。我常聽到許多青少年在背後嘲諷大人:「爸爸媽媽只會嘴巴說教,事實上他們要求我們的,自己都做不到。」

事實上,承認自己(人)的不完美,反而能讓自己和孩子的心靈更加接近。
打個比方,也許你覺得你的孩子「應該」要善解人意、體貼他人。在你說出自己理性的期待之後,不妨也坦承自己有時無法做到,並進一步分享你過往的體驗和挫折,同時也說出你親身體會而來的方法,希望孩子和你一起努力。這樣的表達方式,說不定更有說服力,也更能打動孩子。

記得七年前剛開始投稿寫作,常常被退稿,最高紀錄連續被退了九次,第九次收到退稿通知時,忍不住在電腦桌旁哭了起來。受到兩個孩子的安慰和鼓勵,才鼓起勇氣投第十次,終於成功了。收到兩千元的稿費後,便開開心心請孩子吃大餐分享我的喜悅。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當你努力活出自己,想辦法突破瓶頸,當有一天孩子遇到同樣的挫折,只要你拍拍孩子的肩膀,說一些安慰的話,孩子馬上能感同身受明白你不是在說教,而得到你的鼓舞,奮力再起。

孩子的心靈敏銳而直接,即便是學齡前的孩子,也能分辨出父母的「心、口」是否真的合一。因此,你愈真實,愈不像一個只會說教的控制者,孩子反而更能敞開心靈和你談心,並接受你的建議。

有個媽媽在我的部落格寫了一段動人的分享。她說,孩子出生時她才二十四歲,當時覺得養孩子是一種麻煩,不想待在家裡帶小孩,只想出去工作接觸人群。八年後,年紀漸長,她卻慶幸自己沒有錯過孩子的成長。因為養孩子讓她重新省思,如果希望自己在孩子眼裡是個怎樣的媽媽,就必須努力去改變自己。因為陪伴孩子,反而讓她重新體會生命的意義,重新發掘存在的價值。

與其長篇說教,不如自己身體力行。也許,我們可以把養小孩當作生命的反省和關照。只要你能用成長的角度,用人性的理解來看待自己、看待小孩。那麼,你就不至於老是因為「望子成龍」的過度期盼,而把自己和小孩壓得喘不過氣。相反的,你可能會花一點時間思索,如何讓孩子活得更快樂、更有人味?如何讓孩子適才適性發揮所長,發出內在本有的光芒?更有可能的是,你會花一點時間和孩子分享你的生活,你的夢想,你的瓶頸。

人,是感情的罈子。罈子裡可能裝滿正向的自信,也可能承載著負面的悲傷。薩提爾博士說:「孩子還小時,是透過父母傳出的訊息來看待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每個人自我的罈子裝什麼,不是天生的,而是學習來的。你的孩子正從你所創造的家庭,隨時隨地學習他的罈子裝著什麼。」

你想為自己的罈子注入更多的愛、溫暖與體諒嗎?你想為自己的家庭,烙刻什麼樣的心靈地圖呢?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就先自我期許,讓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吧!
2上一頁 1 2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