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品宋詞,驀然回首

品宋詞,驀然回首

  • 作者:李會詩
  • 出版日期:2013/04/03
內容連載 頁數 1/1
朝來寒雨,晚來涼風

西元一一二九年,建炎三年,「靖康之難」已經過去很久,但「靖康之恥」卻還深深烙印在宋人心裡。南宋朝廷自然是極力粉飾江南和平,潛藏的苟安之心已開始微微發作。在普通人看來,那片破碎的山河實在是一塊傷疤,隨著朝來的寒雨、晚來的涼風,還不時在心底隱隱作痛。

李清照為躲避戰亂,一路南下逃亡。眼見著,朝廷逃跑的速度比自己還要快,顛沛流離自是不用多說,等著再打回來重鑄山河,恐怕也是一場痴夢。

這一年,李清照飽蘸筆墨,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她在詞的最後,這樣寫道:「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橫看豎看,這日子滿是無聊。

四十六歲了,在古人眼裡,算來應該也是含飴弄孫的年齡。可那樣一個多愁善感又膝下無子的女人,骨子裡仍然流淌著脈脈少女般的浪漫情愫。這情愫向來不被人察覺。在以往宏大的歷史敘述和文學概論裡,大家喜歡將她的詞左右對切,認為前後兩期判然有別,好像南渡之後,李清照似乎判若兩人。

實際上,李清照不是一塊蛋糕,可以簡單平直地將人生一分為二。作為一個多愁善感的女詞人,那些潛藏在詞句裡的情感,其實都是未來生活的伏筆。

還是這一年,四十九歲的趙明誠忽然得病,病得猝不及防。從患病到辭世,短短兩個月的時間,李清照便從婚姻幸福的女人墜落成幽憤愁苦的寡婦。

趙明誠走了,他留下了一生摯愛的文物古籍,留下了尚未完成的《金石錄》殘稿,也留下了共同生活了二十八年的髮妻。他帶走了李清照的思念與愛情,唯獨沒有帶走她。李清照將他的後事安排妥當後,卻得了一場大病,差一點就隨他去。

那一年的梅花依然迎風傲雪,那一年的朝廷依然歌舞昇平,而那一年的李清照卻已永遠失去了趙明誠。孤獨人世,她提筆寫下這樣的句子:「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祭趙湖州文〉)

如果我們能夠讀懂個中艱辛,就不難想像李清照日後改嫁的必然。首先,這個國家比她本人更要懦弱,無法依靠。漂泊的經歷和飄搖的國家,無法給李清照安全感。其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禮教幾乎可以吃人的時代,有趙明誠在,可以為她遮風擋雨;無趙明誠在,她只能自己承受被世俗「日曬雨淋」的痛苦。

我始終覺得李清照是個簡單坦率的人。她的簡單就是對愛情的渴望,還有那骨子裡湧動的少女情愫。相傳,她遇到張汝舟後,曾慨嘆「一樣的襟懷,一樣的才學」。後來,我們知道,無論從胸懷還是才華講,張汝舟和趙明誠都是無法相比的。但李清照在最初,還是「誤會」了張汝舟,以為他竟是個「可托之人」。

關於李清照的再嫁,向來有兩種說法,一說她並沒有改嫁,很多文人站出來為其辯護;又一說她的確改嫁,還曾寫過類似悔恨自責的文字。說是李清照再嫁後,發現所托非人,於是憤而同張汝舟離婚,將他告了官:張汝舟的官是「非法盜賣」而來。李清照這一告必然勝訴,離婚後還可以獲得自由身。但依據法律,離婚之後,她也要承受兩年的牢獄之刑。幸虧親友及時搭救,她只被關了九天就放出來了。獲得自由之後,李清照不忘馬上寫信給親戚:「清照敢不省過知慚,捫心識愧。責全責智,已難逃萬事之譏;敗德敗名,何以見中朝之士。」可以想見,李清照當時的心理壓力非常大。

按唐朝律法,婚姻不合的女人是可以離婚的。按宋朝的慣例,女人也是可以改嫁的。歷史上,范仲淹母親也曾改嫁,直至范仲淹後來金榜高中才回去認祖歸宗。但以李清照的名譽和地位,以四十九歲高齡再嫁肯定是一片譁然。而一年之中,春天剛嫁秋天就要離婚,也勢必會掀起更大的波瀾。

我始終覺得李清照是一個簡單而勇敢的人。簡單的是她只要愛情,勇敢的是她只要和自己匹配的愛情,如果不匹配,她就不惜一切代價去打破那牢籠。而與張汝舟的再婚,在李清照看來,就是她愛情和人生的污點。她拼命擦,反覆擦,最後終於擦掉了這個污點,卻讓自己也蛻了一層皮。

如果李清照真的曾經改嫁,為什麼那許多明清學人還非要站出來替她辯護,說她並沒有改嫁呢。原來,明清時候理學盛行,對「改嫁」的責難要超過宋朝數十倍,那些文人希望通過「改寫歷史」,還後代一個清白而又完美的李清照。可現在看來,這不免有些迂腐。畢竟,李清照能夠穿越千年歲月,仍然耀眼於中華詞壇,依靠的並非是貞潔,而是才華。
11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