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4
第八章 臺灣小學師資培育制度與教育專業課程

第一節 臺灣歷史文化背景之分析


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之沿革必受其過去歷史和文化的影響。從歷史層面來看,臺灣(簡稱台)是移民開墾的天堂,從較早來台定居南島語系的原住民族群,其後來自福建和廣東等不同方言的漢人,以及1945年後遷徙來台的所謂外省人。各族群陸續來臺灣付出心血與貢獻,才呈現今日臺灣的面貌。也因為如此,臺灣文化深具多族群多元化的特色。

從政治面來看,政權變動的頻繁,不僅是改變臺灣歷史發展的力量,也是臺灣歷史文化的特色之一(李筱峰,2001)。有歷史紀載的荷蘭時代、西班牙時代、鄭家三代、清朝時代及日本時代,先後統治過臺灣,直到現在的中華民國。這些政權的統治都是因為東亞局勢的改變、中國的內亂、或者是世界的變局。每一政權來到臺灣後,就建立起他們一套的教育體系、文化價值觀及政經系統。政權變動的頻繁,確是臺灣歷史發展的一個特色(張炎憲,2000)。

從經濟層面來看,臺灣四面環海,浩瀚的海洋孕育出特有的海洋文化,也帶來經貿發展奇蹟(張炎憲,2000)。臺灣的海洋文化性格是具有濃厚的商業根性,它是比較具有流動性、開放性、多元性及包涵性的特質(李筱峰,2001)。十九世紀隨著日本和中國的門戶被歐美列強開放後,在日本統治時期農業資源逐漸被開發,隨著日本國力發展,臺灣經濟的力量也漸強。而國民政府來台後導入資本主義為首的歐美文化,使得臺灣邁入世界經濟體系蓬勃發展。

自1949年中華民國遷到臺灣後的50年中,均由國民黨執政(國民政府)。直到2000年才由民主進步黨取得執政權,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的政黨輪替,在民主政治史上頗具意義。而對於海峽兩岸的問題,長久以來國民政府一直聲稱不放棄其對中國大陸地區和外蒙古的主權。直至1991年,第八任總統李登輝先生宣布不再質疑中共的統治,承認兩岸互為政治實體;但在中華民國尚未宣布放棄對中國大陸主權前,大陸地區仍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臺灣海峽兩岸關係一直牽動亞太區域情勢,乃至世界強權的策略布局與全球安全。國際政治中多數國家已從承認中華民國政府轉向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然中華民國依然有效統治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之實際統治權亦從未及於台澎金馬。故兩岸問題及其解決,仍然是兩岸之間及國際政治上的難題。兩岸雖然政治立場形成僵局,但在經濟與文化交流上則日漸頻繁。雖然兩岸在經濟上互惠互利,但仍存在互信問題、對「中國」內涵爭議等危機,有待時間與共識形成來解決。

第二節 臺灣的教育制度

憲法是國家基本大法,我國有關教育的規定,在《中華民國憲法》第158條到167條的「基本國策」中規定,包含教育宗旨、教育機會均等、基本教育的提供、國家對教育文化機關的監督、地區教育均衡發展的保障、教育工作者的保障與獎勵明列各項內容。此外,中央與地方教育權上的分配採分權制,憲法第108條:「中央立法並執行之,或交由省縣執行之」;第110條規定縣教育「由縣立法並執行之」(中華民國憲法,1947)。可見中央僅就教育制度相關事項有立法及行政權,其他教育事項則屬地方自治團體依其地區特性等因地制宜。

而我國教育制度在1999年臺灣省政府組織精簡後,教育行政制度實際分為中央與直轄市或縣市兩個層級。目前在行政區劃分上有台北市、高雄市、臺灣省及福建省四個行政區。而臺灣省區有21個縣市,福建有金門和馬祖二縣。以下則分別說明中央教育行政體系、地方教育行政體系及學校教育制度。

一、中央教育行政體系

我國政治體制為總統制,中央政府區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及監察五院各司其職,而行政院為中央最高行政機關。教育部隸屬於行政院,為全國學術文化與教育行政事務主管最高機關。依據2012年新修訂的《教育部組織法》,教育部掌下列教育事項:(1)高等教育、技術職業教育政策之規劃、輔導及行政監督。(2)終身教育、社會教育、成人教育、家庭教育、藝術教育等政策之規劃、輔導及行政監督。(3)國際與兩岸教育學術交流、國際青年與教育活動、海外華語文教育推廣等。(4)師資培育政策之規劃、輔導及行政監督。(5)學校資訊教育、環境教育政策之規劃、輔導及行政監督;人文社會、科技教育政策之規劃、協調及推動;學術網路資源與系統之規劃及管理。(6)學生事務、學校全民國防教育、校園安全政策之規劃、輔導及行政監督。(7)原住民族及少數族群教育。(8)中小學與學前教育、青年發展、學校體育等政策之規劃、輔導及行政監督(教育部組織法,2012)。

依據新修訂的《教育部組織法》,教育部組織調整即將於2013年一月實施。教育部置部長一人,由行政院院長提名,總統任命。部長之下置政務次長一人,常務次長兩人,督導部內各單位及部屬機關(構)。新的教育部本部組織有八個司、六個處、三個署及九個附屬機構。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