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一本就通:中國書法

一本就通:中國書法

內容連載 頁數 1/7
五種字體的流變:隸書

隸書,也稱漢隸,相對於篆書而言,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變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重要轉捩點,並由此奠定了楷書發展的基礎。其書寫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隸書之名源於漢,在東漢時期達到鼎盛,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一)隸書概說

隸書肇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對篆書的草寫(日常書寫),成形於西漢早期,興盛於東漢,之後又歷經唐代隸書短暫中興和清代隸書「以古為新」的復興。

隸書又稱「佐書」、「隸草」、「八分」等。「佐」有輔佐、輔助之意,佐書應該是對秦篆隸變之後早期隸書的稱謂,是把小篆作為正式官方文字,把秦隸和西漢早期的竹木簡牘隸書作為官方正式文字的輔助運用,因此佐書應該是包括自秦隸至西漢早期波磔特徵尚不成熟的早期隸書的自然書寫形態。「八分」名稱大約始用於東漢之後的魏、晉之際,這是因為東漢中後期,隸書的書寫在成熟、規範、熟練的基礎上更趨快捷、簡省,作為隸書符號化特徵的波磔又開始收斂,或只保留基本的筆意動作,在此過程中孕育了草書、行書和楷書的初級形態。魏、晉時期,人們把這種比隸書簡捷,同時又比較工整的新書體(楷書的雛形)繼續稱為「隸書」,作為區別,則把有明確波磔筆法、成熟規範形態的隸書稱為八分書,簡稱八分或分書。根據以上對佐書和八分書概念的理解,東漢刻石隸書應屬於八分的範疇。

根據形態差異,隸書有「古隸」和「今隸」之別:西漢的簡樸隸書和之前篆隸雜糅的早期隸書屬於古隸,東漢以後的「蠶頭雁尾」或「波磔」特徵明顯的隸書屬於今隸。��

(二)隸書的流變

隸書創始時期——先秦

關於隸書起源於何時,目前尚無定論。

遠在隸書之前,中國就已產生了甲骨文、大篆、小篆等書體,為隸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關於隸書的創始人,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稱「隸書始造於秦朝」,有的歷史文獻則將隸書書體的創造歸為某個具體人物的貢獻,如認為是程邈首先創造了隸書。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即云:「程邈,隸書之祖也。相傳邈善大篆,初為縣之獄吏,得罪始皇,繫雲陽獄中,覃思十年,損益大小篆方圓之筆法,成隸書三千字。始皇善之,用為御史,以其書便於官獄隸人佐書,故曰隸書。」然而,一種書法體勢絕不是一人一時之功所成,我們認為程邈之功當為編纂之功,而非世人所言創始之力。從考古發掘的一些先秦金文、帛書和簡冊遺物看,隸書的萌芽期當在先秦。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