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2/3
〈周本紀〉裡壓根沒有這一段,但〈周本紀〉本身是不是正史,也有很多質疑者。臺灣先民一點也不在意,將〈文王拖車〉在廟裡刻了石雕、粉了彩畫,還導演戲曲。武聖宮的陣頭每次一出來就非常轟動,大家都愛看姜太公讓文王出醜,當然不是討厭文王,而是重視他在戲裡的象徵,姜太公是一輩子不如意的老書生,文王替他拖車,也擴大了範圍、境界、禮賢了天下不如意的人。滿足大家的空虛失落。
武聖宮的陣頭,一團成員二十六位,包括開道的七位長吹、兩面的馬頭鑼都穿著戲服,再來是頭旗、儀仗、主陣。儀仗開始之後,左右二邊名六位,一、五是旗手,手持「周」字黃旗,其他是鎗兵,主陣出現時,由兩名鎗兵押後,宜生與武吉二武將分侍左右,服飾華美、威風凜凜,這二十四位雖然只負責化裝遊行,但步數、架勢、表情都非常講究;姜子牙的工作是安坐車內「欣賞」端午節。「重」頭戲在黑鬚黑髮的周文王身上,番陣一開始動靜,他就使勁拉車,每拉一下,觀眾就叫一聲好,厚重的古裝,濃濃的脂粉,弄得「周文王」汗流浹背。
胸口、背心很快就碗大一塊濕,拉得半死也沒人同情,大家還不斷鼓勵再鼓勵,中場更不許換人,得「走」完全程才算盡了心願,還有人見他勞累,「落井下石」;要他喊姜子牙出來,自己進去涼快一下,作弄半天,「文王」只有忍辱負重,不僅是他戲份喫重,也是大家心目中「仁君」應有的態度,所以「文王」與民同樂時,真讓大夥開心,這是民間最真實的聲音。
「文王拖車」不是姜子牙一個人的故事,他之所以特別凸顯,是因為他遇明主已是七十老翁,在這之前,他是個瘋老頭、逐夫、失敗者,做什麼都被人嫌棄,在渭水釣魚連釣鉤都沒有,「釣」的是誰,非常令人懷疑,還要「高人」指點,這位菩薩心腸的璞玉,才獲得文王青睞;但為什麼籤詩上說:「獲寶從心喜不常」?
這句詩牽動著一個非常大的秘密,大到迫紂王自殺,使商朝亡國,這個謎,《老子》、《孔子》、《莊子》都有興趣,但一直保留到唐代,才讓禪師給聯手破了,不過在大眾來看終究是一個謎。若要說得清楚,不是三言兩語,我和包裹居士決定合寫一本《古池》。
姜太公遇文王前的半生,是眾多讀書人的遭遇,歷史上不知有多少人寒窗苦讀,夙夜匪懈,空有滿腹才華,一肚子理想,自許「文可安邦武可定國」,卻一生得不著半個知音,甚至連一個「狂名」、「癡名」亦不可得;就連當年司馬遷也受盡磨折,但他跟姜太公一樣的能忍,姜太公受的是長期的誤解、白眼、凍餒,司馬遷在身受極刑時也無慍色,因為他「懼志行之無聞,疾沒世而名不稱」,唯有堅持到最後;想辦法將作品流傳下去,才可以償還所有的侮辱與痛苦,「雖被萬戮」也不會有一點後悔;司馬遷這句話是對「智者」的講的,但,對鹿港鄉下,臺南鄉下的「凡夫俗子」而言,難道就沒有感觸嗎?
每一年都有端午節,每年廟會上的鄉人,都憐惜著姜太公,也同時憐惜著歷史上多少被洪流淹沒,而始終叫不出一聲的石中玉!
共
3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