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2
前言

「傘兵表演」,是這次突擊的構成主因


胡璉.《金門憶舊》

一九五三年七月十六日,敗退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向閩粵之間的東山島,發動史前所例的陸、海、空三棲作戰。不僅動員正規部隊,還首度動用陸戰隊兩棲戰車,也頭一次在敵前空降大批傘兵。不計海空軍,總共投入逾一萬人。

在此先考考讀者,試擬一個值得深究的考題如下:

一九五三年七月十六日,中華民國突擊東山島,發動史無前例的三棲作戰,請問,以下敘述,何者可以「最佳」解釋東山島的作戰目的:

一、 占領全島;
二、 鞏固台灣民心士氣;
三、 搜集情報;
四、 韓戰停戰談判桌上給中共施壓;
五、 驗收傘兵空降作戰的戰力。

要搞清楚作戰目的為何,指揮官才會知道這場戰爭要怎麼打,立於不敗之地。無疑地,正因為各軍種指揮官不能明白突擊東山島的目的,所以才會有不明不白的作戰結果。

首先,要知道,隸屬於美國中情局的西方公司早就希望傘兵出兵,因為西方公司軍援游擊傘兵多日,催促應有一場空降行動,看看傘兵養兵千日的成效,好決定是否繼續支援傘兵。

突擊東山島的總指揮胡璉十分明白這一次作戰的目的,曾坦白說「傘兵表演,是這次突擊的構成主因」,因此,突擊東山島,最主要目的,不在於占領全島,也不在於鞏固台灣民心士氣,不在於搜集情報,也不在於對中共在韓戰停戰談判上施壓。最大目的,乃在於西方公司想驗收傘兵空降作戰的戰力。

傘兵計劃空降近五百人至離大陸對岸只有五OO公尺的八尺門,估計立即接觸的敵人不過百餘人,頂多加上若干戰力薄弱的民兵。但胡璉顧慮,由東山島東岸登陸的陸軍接應傘兵時,可能受阻於公安團工事堅固的高地,這關係整個作戰看似萬無一失的盤算。胡璉於是規定,傘兵降落在高地南面的西埔附近即可,但西方公司執意空降於八尺門,希望傘兵立下阻敵於灘頭的戰功。

傘兵受空降限制,只能攜帶輕武器,但西方公司好大喜功的規劃之下,犧牲勢所難免。中華民國傘兵在抗戰末了雖有兩次空降作戰,但都是降落敵後,並未立即接敵。空降東山島,雖稱為「突擊」,降落時卻光天化日,立即遭遇機槍反制,且散布降落崎嶇不平的丘陵地,增加集結的困難。

結果,一場「空降東山」的戲碼,演變成「搶救空降大兵」,傘兵逾半數傷亡或被俘。陸軍為了搶救傘兵,也付出慘烈的代價。更戲劇性的是,國軍鳴金收兵之際歹戲拖棚,竟把一整團一千多人遺忘島上,加演了一齣「搶救陸軍大兵」,勞駕陸戰隊兩棲戰車重返灘頭輪番搶運,創下LVT敵前順利撤退的奇蹟。若東山島是一場戲,無論對國共哪一方,都滿富驚奇、曲折連連、高潮迭起。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