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電影鏡頭下的性別越界

電影鏡頭下的性別越界

  • 作者:葉尚祐
  • 出版日期:2013/07/10
內容連載 頁數 1/2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截至2011 年底,世界人口已達七十億。人類所以能成為地球上最多的物種,主要是因為擁有創造及學習的能力,進而促成人類那悠久的歷史。也就是說,人類擅長用語言、手勢及文字來表達自我、與人溝通並組織群體;同時建立家庭,許多家庭組成國家,最終形成世界;更因為如此,創造了複雜的社會結構。從社會為基礎的發展,慢慢的形成政治、經濟、教育等社會現象,進而延伸成各種五花八門的學術,如心理學、社會學、藝術、科學等,作為這一切根本的人,由生理特徵來分為男性與女性。

「是男的還是女的?」這是嬰兒出生後,不分國籍人種最關心的問題,通常能在看過生殖器後便得到解答。從生物學的角度來定位,就是包含著男性及女性所組成的「兩性世界」;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科技的飛躍,兩種性別的二分法,已經不足以用來界分真實存在的人們。他們可能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開始有跨性別的轉變;而這種轉變有擴大的趨勢,並且衍生影響社會的各個層面。

人類為組成社會的最小單位,男性與女性以與生俱來不同的性別特性,決定了其在社會所扮演的角色。過去男性大多從事決策的角色,形象往往是強壯、理性、主動的;相對女性則從事輔助的角色,形象應該是柔弱、感性、被動的。一個群體的性別比例,決定了其總體形象及能力;而放大到社會來看,道理也相同。

性別的變遷可分為內在及外在,外在的變遷主要來自外在環境的壓力,如不斷改變的科技、都市生活、資本主義的需求、大眾傳播、世俗主義、現代化或西化等;而性別關係本身也有一種內在的動力促成改變的趨勢,而且有些「外在的」動力從一開始就是性別化的(例如資本主義經濟體系)。(Connell,2004:112)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表示,原本世界就處於多元性別體系,只是跨性別體系下的個體相對的少;不論在東西方的歷史下都有記載,只不過未被社會歸於大宗而漸漸流於異端。

人在成長的過程,會無意識或有意識的探索性別,如自然而然的跟同性群聚、並從事各種團體行動,或者是對異性及同性感到好奇。在幼年至青少年的時期,這種行為更是明顯。不論是政治、暴力、經濟、流行文化、童年或青春期發展,都是環環相扣,密不可分。討論有關性別議題的現代思潮,就必須先有這樣的認可。這些現實情況形成了一種模式,或許可以稱為現代社會的性別配置或是性別秩序。(Connell,2004:14)

不過時至今日,性別再也不能以所謂的生物性別來定位,而是漸漸地有另一種認定的方式,那就是所謂的社會性別。社會性別是指一個在社會中的人,自身與其所處的環境對性別(生理上)的期待,這些期待將在這個人的行為(以及環境中群體的行為)中充分體現出來。但由於性別意涵是會不停轉變的,或許接收到外界的影響,慢慢地也發展出個人總體性別的說法。總體性別,是由外表、語言、動作、心理等各方面特質所組成的。而隨著社會進步,風氣的開放,不論是個人的總體性別或是社會性別,在現今都能夠強烈的感受到它的轉變。

政府擬從2013年以兩百八十億臺幣,打造臺灣成為亞太文創產業匯流中心。而文化創意產業中又以電視電影掛帥。由此可見,電影已成為政府重視的一項產業。電影是文學、是語言、也是藝術,將抽象文字轉換為具體影像,提供另一個角度的思考,讓讀者得到視覺的刺激,也讓電影中的文學性更奔放、讀者的情感更投入,二者相輔相成。這也是近來學校及坊間熱中影像教學,藉著討論電影劇情達到情意教育的主要原因。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