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寫在最前面:想我故鄉的兄弟姊妹

去年十二月底,和導演楊力州聊到他正在拍的一部紀錄片「拔一條河」。為了拍片,他和工作團隊在高雄甲仙租了房子,與當地社區工作者、商圈店家,以及一群新住民姊妹密切互動。長期相處下來,他看到這個風災肆虐過後的小山城,不同的人面對不同的生命困境,相濡以沫,在蕭條絕望中奮力泅泳,尋找生機。

除了甲仙國小拔河隊的故事令人動容,力州對當地新住民姊妹的努力特別有感覺,甚至有些憤慨:「妳知道嗎?台灣現在的外籍配偶總人數超過四十七萬人,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南洋的新住民媽媽,加上她們生的台灣之子十幾萬人,絕對是台灣社會很重要的一股力量。然而,她們的聲音與權益,卻被嚴重地忽略了。」

他說的我完全認同。隨意在中南部鄉鎮走逛,觸眼所及,許多辛苦、本地人不想做不要做的工作,是靠新住民媽媽在支撐著。烈日下美濃水蓮田、甲仙山上果園、市場小吃攤的熱油湯活。

透過力州生動的敘述,我彷彿看到甲仙大橋下,有個美麗的「南橫三星」遊客中心,由於災後遊客很少,也因為一群社區工作者的善意,遊客中心逐漸變成當地南洋姊妹的「娘家」,她們常聚在那裡談心事、共煮南洋料理寥解鄉愁。

楊力州發現,甲仙有很多故事、也有很多美食,這部紀錄片不但記錄拔河隊小朋友的汗水,鏡頭下的庶民美食也讓人流口水。當地的人情味醇厚,食物又太美味,「每個工作人員都被餵胖好幾公斤,誒,我們來出一本食譜書如何?」

那一刻,我的心動了。「哎,光出食譜是不是有點可惜?我們也來寫出甲仙人的故事好嗎?」我幾乎立刻向力州說,就讓我來寫甲仙人甲仙事和甲仙食物吧。

這份不自量力的毛遂自薦,多少來自「高雄女兒」的慚愧。少小離家,十五歲以後即長居台北,我對台北的大街小巷遠比高雄的大鄉小鎮熟悉太多。然而,甲仙於我並非陌生地,甚至曾有甜美的親情回憶。母親生前,我和外子曾趁回岡山娘家之便開車載母親到甲仙兜風散心,品嚐甲仙遠近知名的芋仔冰淇淋以及素食芋頭粿。

印象中,甲仙市區熱鬧繁盛,停車位一位難求,遊客往往必須將車子停在大橋下的河濱公園。

還能再壞嗎?谷底後找新生

然而,民國98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帶來龐大雨量,楠梓仙溪洶湧潰堤,甲仙大橋不見了,河濱公園消失了,小林村滅村了。從此,甲仙的經濟、甲仙的未來、甲仙人的信心,一路墜落。一夕間,生意沒了,朋友沒了,親戚沒了,彷彿連希望,也沒了。「這輩子翻不了身的絕望感」在許多人心中瀰漫。

谷底之後,是艱難的再起,是迢遙的重建之路。甲仙人忘卻哀傷努力向前的過程中,我們,是否可能透過文字,留下一些軌跡?記住一些痛苦淬鍊出來的真實力量?

幾個月的南下採訪,我發現,甲仙實在很小。主要兩條大街是文化路(台20線)和中正路(台21線),若以甲仙大橋下的店家為起點,市區大街小巷繞一圈,一小時內走透透。雖然戶籍登錄的人口數有六千五百人,實際居住的人口據估計僅四千人左右,相較之下,台北市人口最少的南港區就有十一萬六、七千人。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