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衙門口:為官中國千年史

衙門口:為官中國千年史

  • 作者:張程
  • 出版日期:2013/09/01
內容連載 頁數 3/6


早期的科舉,考試文章允許自由發揮,並沒有固定要求。這就使得評判考生文章優劣的難度增大。考生的觀點、行文習慣以及文章體例不同,考官們的標準也不同,總達不到人人滿意的效果。總的來說,文辭華麗、行文流暢又有家學積澱的文章比較受歡迎。這種百家爭鳴、沒有統一標準的局面到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得到了逆轉。朱元璋是從社會最底層打拚上來的草根皇帝,講究實用且帶有較濃厚的平等思想。據說他主持科舉考試和聽取大臣彙報的時候,總覺得儒生出身的大臣們寫的文章華而不實、言之無物,堆砌的文辭和密集的典故讓他抓不住重點。於是朱元璋萌發了統一文章體例格式的念頭。也有說法是之前的科舉考試有利於權貴人家的子弟出頭(他們往往熟悉政治話語、家學基礎良好),而不利於文筆樸素、不事雕琢的貧寒人家子弟,朱元璋從平等的角度出發,規定了大家必須寫同樣規格、同樣內容的文章,盡可能地去除家庭環境對考生的影響。朱元璋規定的標準文章就是「八股文」。

八股文有很多硬性要求。比如,文章的題目只能出自四書五經,選取其中的句子或者段落為題。考生們也必須根據四書五經的精神作答。朱元璋原來想冒認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為祖先(他自己的祖先拿不出手),大臣們趕緊勸諫,說朱熹的年代離得太近了,不適宜當王朝的祖先。認祖不行,朱元璋就捧出朱熹對四書五經的解釋來,作為全國讀書人學習和考試的教科書。朱熹那些並不成熟或者零散的隻言片語,搖身一變成了金科玉律。舉子們只能運用朱熹之說,聯繫題義闡述道理。文章的格式也被限制得很死。全文分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怎麼寫,用什麼句式,哪一句話亮出觀點,哪一句話是引用都有規定。文章的主要部分分為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要各寫兩段,因此得名八股文。這八個段落的句法、字數都是有限制的,每一股的內容必須要有一正一反、一虛一實、一淺一深的對比。如此一來,考官的工作量大為降低,一眼就把卷子看得清清楚楚。但如此千篇一律的應試文章能反映出考生的真才實學嗎?

朱元璋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他高度規範的文章要求遇到現實趨利的中國人就變了樣。八股文很快墮落為死板、保守的牢籠。讀書人聚精會神地研究八股文的格式、句法,將四書五經和朱熹文章從頭背到尾,什麼秦歌漢賦、什麼唐詩宋詞都?之腦後,更毋論民心國情了。每次考試結束,高中者的文章便被收集彙編起來出版售賣。讀書人奉之如寶,逐字逐句研究。因為四書五經中可用來出試題的句段有限,有錢人就在考試前聘請八股高手押題,寫文章,然後給子弟們開「輔導班」、「加強班」,讓他們專門背誦這些押題文章應考,竟然屢屢有得手考中的。

清朝名人王士禛說過一則沉重的笑話。有個後輩書生在讀《史記》,本鄉一位前輩進士過來問他:「你在讀什麼書?」書生說:「《史記》。」進士問:「誰寫的?」書生回答:「司馬遷。」「司馬遷是哪年的進士啊?」「司馬遷是西漢太史令,沒有功名。」進士不悅,說:「原來沒有功名啊。那我拿他的書來看看。」他拿過《史記》翻了幾頁,扔在一旁說:「此書於科舉無益,看它做什麼?」由此可想而知,八股取士選擇的大多是死背少數幾本書,只會寫八股文的書呆子。明清筆記留下了許多又呆又木,生活了無情趣,更無動手辦事能力的八股高手的形象。朱元璋爭取平等和提拔實幹人才的本意算是徹底落空了。

6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