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台灣,打拼:康寧祥回憶錄

台灣,打拼:康寧祥回憶錄

內容連載 頁數 1/8
壹 餅店的孩子
 
堀江町的小世界
 
我的老家在桃園縣大園鄉,大園康家世代務農,家族耕種了一大片地,大都是旱地,有一部分是向前省議員黃玉嬌他們家租來的,她家是大租戶,向日本殖民政府承租,再轉租給我們小租戶,「桃園大圳」那時候還沒完成,旱田收成只能看天,當地農民稱為「看天田」,我們康家雖然種了大片地,有的年頭還是吃不飽。
 
我多桑(父親)康振福,家中長子,家計壓力讓他從小壓得喘不過氣來,農閒時還得到新竹州(桃、竹、苗)深山樟腦寮做工,賺取工錢貼補家用。十多歲就到台北討生活,在一家日本人開的「藤田製菓」餅店當學徒,學成後自己出來開店,取名「福田製餅」,生意做得不錯,我們大園康家的伯公、祖父、叔叔們隨後也跟著搬過來,在現在的莒光路集結一個康家的小聚落。
 
我家附近以前叫做「堀江町」,也就是現在中華路二段、萬大路、西藏路、艋舺大道( 汕頭街)、和平西路二段圍起來的block,「町」是日治時期最底層的行政單位,目前行政區劃屬於萬華區頂碩里,那是台北市里民數較多的里,近萬人口,幾千公民,如果選票集中,足夠支持一名市議員當選。
 
堀江町四周在我小時候還有許多稻田,祖父那一輩曾在那裡種過稻,村落旁有一條新店溪溢流進來的小河道,俗稱「無尾港」。「無尾港」後來漸漸淤塞,1964年高玉樹二度當選台北省轄市長任內,沿著河道築溝加蓋,鋪上柏油,成了現在的三元街、西藏路;在此之前,「無尾港」圍成的淺灘因為在艋舺河港邊緣,逐漸形成近萬人的「堀江町」聚落,大家擠在九平方公里不到的地方,隨著艋舺的興衰起落,世世代代傳承下來。
 
不少人家已經在此落戶一、兩百年了,像我家門前「洪厝」的祖先,兩百年以前就來此開墾,小時候聽長輩講古,這座「洪厝」的祖先在大清朝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之前,就是北部地區大門大戶的人家,台北盆地的大家族除了林維源、李春生之外,再來就是我們這堀江町的「洪合益」家族了。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