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樣板戲」記憶:「文革」親歷

「樣板戲」記憶:「文革」親歷

  • 作者:李松
  • 出版日期:2013/12/11
內容連載 頁數 1/8

一、為什麼需要記憶

著名的「文革」史學者徐友漁曾經在〈記憶即生命〉一文中動情地呼喚人們珍視歷史記憶:
舊的世紀和千年即將過去,新的世紀和千年就要來臨。

在這欲望急劇膨 脹,不論現實的還是虛擬的財富都備受關注的世界,有多少人想過,我們每一個人乃至我們整個人類,其實有一筆與生俱來的誰也拿不走的財富,它是我們最大的希望,這財富就是我們的──記憶。

珍視它和呵護它,就是維護我們的尊嚴和生命;忽視它或者躲避它,不僅是拋棄和糟蹋世間最寶貴的財富,而且是背叛我們自己。

記憶是一種關於歷史存在的精神形式,它意味著對歷史的重新敘述。個體的記憶意味著一個人的生命史與社會史,集體的記憶意味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

一個沒有記憶的個體和民族是沒有未來的,因為歷史包含著未來變遷的方向性因子,歷史的血脈與未來的繁衍,賡續不絕,源遠流長;無視歷史也不會有幸福的當下,因為沒有歷史意識的當下生活是虛無的、盲目的、淺薄的。

歷史的基本涵義包括作為過去史實的歷史,以及作為對過去思考、理解和解釋的歷史。前者是作為思考對象的本原的歷史;後者是研究意義上的史學的涵義,歷史記憶即屬於後者,對歷史的記憶的梳理過程,也是一個精神清理與反思的過程。

記憶應該是什麼?應該如何記憶?人們需要的是何種記憶?也就是說,應該通過記憶得以喚醒歷史,還是通過遺忘淘汰歷史?這是一個選擇問題。而選擇的權力是一個需要追問合法性的存在。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