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11
第一大短缺:人口

想像眼前出現大海嘯,蘊藏無限大能量的巨大波浪,長期以來在地球上翻滾,走遍天下無敵手,任何阻礙都不看在眼裡。在大海上,我們根本感受不到大浪的力量,只感到海平面上溫柔的起伏,而它蘊含在內的巨大能量卻不動聲色,但當它逐漸接近海岸,力量逐漸明顯:它翻滾成巨大的水牆,以拔山倒海之勢進行破壞行動,地面上原有的秩序被破壞殆盡, 什麼都不留。然而根據學者的研究,上個世紀的世界人口發展方式出乎意料地,竟然與大海嘯的模式相似,一開始慢慢高升的浪,稍後以倍數成長,最後爆發。

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地球上人口數量一直保持幾百萬,因為人口是以長期成長的方式進行,偶爾會因為饑荒、瘟疫、戰爭等因素中斷,但人口還是持續成長。兩千年前約有三億人口在地球上生活,一千年後,人口還是維持大約的數量。之後人口成長的速度逐漸加快, 農夫的耕種方式有改革性進步,再加上氣候暖化,地上農作物產量增加,世界可以滋養更多人,於是人口逐漸增加。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時代,約五百年前,大約已經有五億人口生活在地球上,約僅二百年後,也就是西元一八○○年,世界人口數量已經增加為兩倍, 達到十億人口。

經濟和哲學思想至今仍具影響力的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於一七九八年假設,人口的成長無可避免地將帶來饑荒和貧窮,他的論點是,雖然人口呈倍數成長,但食物的供給並沒有呈等比例成長,因而帶來嚴重後果,如饑荒、瘟疫、戰爭── 這些周而復始的毀滅功能就在於讓人口再度與有限的食物供給達成平衡。

然而人口巨浪不斷升高,有時被自然災害或經濟學內含的機制法則急踩煞車,除非有必要,否則經濟的有限生產力不會任由人口成長狂奔,這就是馬爾薩斯的論點,而之後至今的經濟學家和人口科學家也抱持同樣的理論。「人口問題」在於,不斷成長的人口需要食物、產品、收入和工作。因此經濟也必須成長,成長的速度還必須盡可能比人口成長的速度快;生產效能增加的速度也必須快於人口成長比例,至今這都是經濟政策的最高指導方針。
11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