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 I

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 I

內容連載 頁數 1/8
導論:勾勒與定位台灣第三部門發展史/蕭新煌

大概是從 1980 年後期,尤其是「後解嚴」時代,台灣學界、政界和出版界開始興起書寫戰後台灣歷史。比較令人矚目的系列套書有「台灣經驗 40 年系列叢書」(包括戰後經濟、教育、美術、農業、政治、文學、議會、民主運動、報業及工業經驗歷史的書寫)和「台灣全志」(包括社會、政治、文化、土地、住民、教育、職官等各卷重點書寫 1980 年代以來的台灣發展史)。此外,在同一段時間又有更多的政治人物和企業家紛紛自己寫回憶錄,或由作家為他們寫書立傳。如果再加上各類社會運動和若干企業體的歷史專書,那就更可多采多姿地呈現台灣的多元、進步發展變貌。至少我個人收集到的上述當代台灣史、政治人物、商人傳記、企業史和個別社運史大概就可陳列幾層書架。可見,1980 年以來的確是台灣社會的大轉型時代。

然而在上述這些有意義的歷史、傳記、大事記和回憶錄當中,惟獨明顯缺席的卻是另一項 1980 年代以來,在台灣社會也浮現、茁壯和活耀的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或第三部門發展歷史。所謂缺席指的是有系統的撰寫台灣第三部門組織的發展史。雖然個別組織每逢週年慶就會出版的特刊倒是不少,但有系統和整體寫史者卻鳳毛麟角。在其間,也是有少數幾本值得一提的歷史書寫,如洪健全基金會、台灣亞洲協會、台灣家扶基金會等。但與上述其他歷史比較起來,第三部門史實在是太少了。這背後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數的非營利組織不但人力單薄、財力物力更稀少,平時所有人力都忙於服務或倡議,時光歲月過了數十年,也沒想到要為自己留紀錄或寫歷史,當然也更沒有財力去請寫手來替自己的組織立傳。

編這一系列「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的初衷,就是要補全這段自1980 年代以來台灣社會變遷與發展全史,畢竟少了第三部門發展史,三十多年來的台灣全志就不能說是完整。目前已有兩冊正式列為出版計畫之中,目前出版的第一冊共收集 14 個第三部門組織的歷史,第二冊也將有11 個組織發展史,也就是說這一年內將有兩冊台灣第三部門史問世,共25 個歷史比較長的台灣非營利組織公開了它們的歷史。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