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內容連載 頁數 7/12

話說二〇〇〇年因為當時的東華大學文學院院長楊牧的力邀,我從美國返台,投入了當時全華人世界第一家以創作為碩士論文的研究所創立。當時,這個研究所的全名為「創作與英美文學研究所」,簡稱「創英所」,把中文創作與英美文學綁在一起,堪稱絕無僅有。
 
而學生進來了才知道,絕大多時間上課讀的都是英美文學,一年級還要修整年沒有學分的英文閱讀課,到了二三年級許多課上的還是台灣尚無譯本的英文原文小說,學生們都讀得辛苦卻充實。一般二年半就拿得到的碩士學位,在這裡幾乎都要四年才能畢業。
 
當時主要負責這個所的規劃的還有系主任曾珍珍(她也是翻譯家),以及小說家李永平。讓同學多吸收英美甚至世界文學,是我們三人都具有的共識。這點絕非挾洋自重,而是我們認為文學創作就是建立在文字,一個寫作者就應當對語文有高度的興趣,尤其去發現共同的人性體察透過不同的語言文字會是如何的表達,當是非常有趣的驚喜。
 
我們當時的想法很單純,儘管外人看我們覺得霧裡看花。我們在花蓮的後山校區裡讀寫,師生關係親密融洽。每個學期,同學課堂上總會完成幾篇作品,有的就拿去投了文學獎,結果發生了我們自己都想不到的事。接下去連續多年,舉凡受人矚目的文學獎,東華創英所同學總是名列前茅,甚至還出現前三名包辦的情況,因此常有評審戲稱,要不要把東華創英所的另分一類比賽。
 
但是,這時卻是我隱隱感到不安的開始,因為我曾經在創所之初,寫下一篇如同自我期許的文章〈文學版圖因此完整了一些〉,裡頭我這樣寫道:如果我們的文學教育本身沒有變化,又如何能期望在一成不變的系統下教出來的學生能帶給文化生態任何轉機?……在我們文學生態與文化產業環節中,有許多脫落的環節需要補上。文學創作所正是其中的一環,相信它的畢業生在未來也會陸續填補此刻的漏洞。我們不僅需要好的作家,更需要優秀的編輯與翻譯家、編劇與製作人、出版人、書店經營者與作家經紀人……
12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