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2
CHAPTER 4
 
被尾巴拖曳的慾望,永不止息―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
 
慾望的永不止息
 
一個性格複雜,內心動盪不安的藝術家,跟著他,我的情緒也在那兒不斷的翻滾。
 
被鞭打的滋味
 
到底哪一年,我已不清楚了,只記得有一陣子,電視常播一個蠻有創意的廣告,一位患了重感冒的女子在美術館裡看畫,猛流淚,猛打噴嚏,在難受的情況下,拿起了手帕擦拭,有趣的是,她當時正凝視牆上的一幅名畫,那邋蹋模樣倒像極了畫的內容,雖然只是賣感冒藥的廣告,但我不禁自問,這鏡像代表了什麼意義呢?
 
那是畢卡索一九三七年的作品,叫〈哭泣的女人〉,主角的眼神呆滯,又顯得驚慌,一副哭喪的臉,再加上多重的扭曲,簡直受盡了折磨。這樣的畫面,是我對畢卡索的初識。
 
身為女人,總希望被呵護,被溫柔的對待,但看到這張畫,覺得自己也被冷冷的鞭打,似乎打得遍體鱗傷,當時,老實說,我懷疑他是否得了虐待狂呢!
 
醜陋的代號
 
十年前,我因達利的一幅畫〈十字架上聖約翰的耶穌〉,掉入了一個奇幻的世界,我愛美,愛肉慾的歡愉,愛幾近神性的昇華,這位來自加泰羅尼亞的藝術家比畢卡索小二十三歲,追求的不是現代,反而回歸文藝復興時代的精神,鼓吹歐洲的新藝術。
 
達利與畢卡索之間有一段擦肩而過的因緣。當學生時,達利曾用立體派與拼貼技巧作實驗,但之後畢卡索採用非洲面具與工藝品來創作,因無情的破壞傳統與文明,達利再也忍無可忍,於是投了一篇文章到《牛頭怪》,強烈的抨擊畢卡索用殘暴與撕解來製造「醜惡」。
 
為了追求「美」,達利的藝術生涯與西班牙黃金時代的巴洛克(baroque)結下了不解之緣,「巴洛克」一詞,字面指的是「不規則的珍珠」,珍珠引發的豐盈感,不規則狀的非對比、非均勻、混雜、不合常情、非一成不變……等等幻化特徵,多樣的知性交織而成的知識史、藝術史、身體史、文化交流史,那般的恣意,那般的富裕,難怪達利總散發一股迷惑。
 
而畢卡索呢?這位一八八一年出生於馬拉加的畫家,猶如一隻蠻牛,強硬的很,憑藉一股挑戰、震驚、與破壞的衝動,創造了所謂現代精神,但在他身上,找不到一丁點美,找到的只有醜陋。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