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5
九○年代初期,我就跟小說的內部城市一樣萎靡不振。我的第二本小說《強震》是個長篇複雜的故事,描述道德動盪世界裡的一個中西部家庭,而這一次,我不再像《第二十七個城市》那樣,用反諷和輕描淡寫來掩蓋我的炸彈,反而直接靠修辭扔出瓶裝汽油彈。但結果如出一轍:又是一張全是A和B的成績單,只不過給分的是書評而非老師(年紀還小時,我既渴望老師的認同,又不以此為滿足),不錯的收入和不恰當的沉默。在此同時,妻子和我在費城復合。我們花了兩年繞了三個時區,試著找尋一個舒適宜人、花費不高、不會讓我們覺得彼此像陌生人的地方。最後,經過深思熟慮、徹底研議,我們在另一個蕭條的城市租了一個太貴的住家。而我們持續淒慘的狀態似乎毫無疑問地證明,這世上沒有地方適合小說寫作者居住。

在費城,我開始做無謂的計算,把我前一年讀過的書籍冊數,乘以合理預期我還會活著的年數,那三位數的相乘結果似乎暗示著死亡還沒那麼近(雖然這未必令人興奮),反倒凸顯了閱讀的慢工細活,與現代生活運動機能亢進之間的不協調。忽然間,我那些曾經愛閱讀的朋友彷彿都不再閱讀,而且毫無歉疚。我問一個以往主修英文的年輕朋友最近在讀什麼書,她回答:「你是說線性閱讀嗎?比如從頭到尾讀一本書?」

文學與商業市場之間,從來沒有流失過這麼多的愛。消費經濟喜愛能以高價賣出、損耗迅速或能經常改良、且每次改良都能增添些許實用性的商品。在這樣的經濟體制下,永居新品寶座的不僅是品質較差的商品,還是名不符實的商品。文學經典作品價格不貴,可無限次重複使用,最糟的是無法改良。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