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 作者:溫任平
  • 出版日期:2015/01/22
內容連載 頁數 1/3
緣起
 
馬華文學研究,晉入九十年代,格調與過去差異頗大。九十年代之前的馬華文學研究學術的基礎較為單薄,多是些單篇作品或某些書籍的批評,大抵依循兩個方向:一是現實主義的意識形態的附和與讚美,面對散文、小說、詩,不是印象式批評便是大而化之,內容空泛的綜論。一是現代主義的新批評,有美學的考量,偶而帶點歷史的印證。
  
九十年代的整整十年,期間的主要議題往往是因論爭而引起注意,繼之於後續討論,其回響一直延至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本文將就九十年代的五個論爭板塊逐一論述,並對各議題略抒己見。
 
一、馬華文學的正名與定位
  
九十年代馬華文學近十載的文學論爭,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可謂詭譎,令人感到疑惑費解。馬華白話文學比中國五四運動提倡的白話文學還要早出發,但九十年代馬華作家議論的卻是馬華文學的定義與屬性,馬華文學的「正名」,馬華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關係。甚至「馬華文學的獨特性」這些老掉了大牙的問題也有知識精英嘗試作出傅柯(Michel Foucault)式的知識/概念考據與主體確認。
  
二戰結束不久,從一九四七年一月以迄一九四八年三月曾經發生過「馬華文藝獨特性」的論爭,那場論戰相當引人注目,當時遠在香港的中國作家郭沫若、夏衍都撰文發表意見。馬華文藝的獨特性,所謂「本地化」(localised),內容加強「南洋色彩」,問題不是已經解決了嗎?何以來到九十年代舊事重提,而且提的方式不是一般的「甚麼是馬華文學?」而是有點別扭但又令人深思的〈為甚麼馬華文學?〉。馬華文學產生於馬來西亞,從地理、文化、歷史、生活習尚來看,都應該是馬來西亞文學的一環,但我們都知道馬華文學並非馬來西亞的國家文學;馬來西亞的國家文學是馬來文學。然則馬華文學是中國文學的支流嗎?周策縱的「雙重傳統」(doubletraditions)論,指出包括馬華文學在內的海外華文文學,一方面繼承自先秦以降的「中國文學傳統」,另一方面則以個別國家本身的風土人物,事件習俗的特殊經驗為「本土文學傳統」。問題是,周教授似乎並不怎樣意識到兩者的緊張關係。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