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4
從犯錯中學習是件好事
王志弘(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採訪‧撰稿/陳信佑


從機械工程跨足社會人類學、城鄉與建築,再到翻譯等領域,王志弘求學生涯中的「跨距」不可謂不大。這段「游牧」的過程,實是他認識自我的生命歷程。

回憶大學聯考那年,王志弘笑說:「當時不清楚大學到底在學些什麼,考完聯考按照前一年的分數填志願,就上了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很快到大二時便發現志趣不合。」王志弘的大學階段正值社會運動狂飆的八○年代末期,即便是工學院的學生也感受到山雨欲來的氛圍。當時熱衷參與社運的他不斷思索:除了機械工程,自己究竟對什麼感興趣?一段周遊列「系」的旅程於焉開展,包含電子工程、工業工程、經濟學、統計學等學門都曾涉獵。不料,影響他最深的,竟是一張海報。那是王志弘升大四時,某天經過交大隔壁的清華大學校園,看到一張海報,上頭寫「慶賀清大動力機械工程系○○○考上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王志弘心頭一驚,「即刻有了啟發:原來,念機械系也能考上社會領域的研究所。」大四起,王志弘一有空便到清大旁聽,畢業後順利考取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儘管社會學提供體察世界的不同視角,過於理論性的知識特質卻讓王志弘不斷反思與現實的妥協之道:「社會學比較批判,好像站在人民這邊,但以建築設計為例,很多官方案子是必須不斷跟這個體制和政府打交道,我認為不是只有批判而已,必須思考如何協商、合作。」

碩士畢業後,王志弘選擇結合理論與實務,攻讀臺大城鄉與建築研究所博士學位。畢業後初執教鞭之際,又赴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進修,徜徉於不同學海之間。「我那時沒想過要走教職,念書比較像是求知的興致」,他說。

畫海報、創粉絲團,作業多元

談到對老師的第一印象,王志弘的學生個個眼睛發亮,七嘴八舌地發表意見:「一開始他很嚴肅,後來就慢慢破功了」、「老師有點害羞」、「上課的時候很ㄍㄧㄥ」。在學生眼中,王志弘就像個外冷內熱、心思細膩的大朋友,即便是在城鄉所上三十餘人的大型班級,他也能記得每位同學的長相、課堂表現與作業繳交情形等。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