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展
內容連載 頁數 4/6
第三種說法當然意義不大,因為不管有未宣戰,實際的戰爭早已開始了。至於九一八事變時,中國的政治軍事最高領導蔣介石藉口「攘外必先安內」所採取的「不抵抗主義」功過如何,也有兩種論調:一是鑑於後來共產黨的殘暴不仁,以階級鬥爭之名屠殺了數千萬無辜的國人(包括1989年6月4日在天安門廣場所殺的青年學生),認為蔣介石毋寧有先見之明,先滅共黨再全力抗日,不失為英明的決策。二是認為外敵當前,就該立時放下內鬥,一致團結對外,才不致使日本誤判中國人只善於內鬥,對外軟弱無能,以為不出三月即可亡華。而況,共產黨的興起有複雜的社會、經濟和
國際原因,非武力可以解決,企圖短時間滅共實在愚不可及!
 
中國全面抵抗日軍的侵略開始後,發生了一連串重大的戰役。先是當年8月13日開始的淞滬會戰,血戰三個月,中方敗退,傷亡二十五萬多人。日軍也傷亡四萬多,因此到了12月日軍攻佔南京後,為了報復,也為了震懾,數月間竟屠殺三十多萬無辜的百姓,史稱「南京大屠殺」。接下來是1938年2月的徐州會戰,其間台兒莊大捷,擊斃日軍兩萬多人,是抗日戰爭中最大的一次勝仗。雙方增兵後,展開蘭封會戰,6月徐州、開封相繼失守。為了阻止日軍,蔣介石下令炸開花園口的黃河大堤,造成數百萬人民因水災和飢荒而死亡。1938年8至10月發生更大規模的武漢會戰,日軍三十多萬,中方達一百一十多萬眾。日軍傷亡八萬多人,也有相等的數目因病喪失戰鬥力,因而軍力大減。中方傷亡四十多萬人。10月21日日軍從大亞灣登陸,佔領廣州。10月25日武漢三鎮相繼陷落,中央政府遷往重慶繼續抗戰,成為相持的局面。
 
由於戰線拉得過長,而日軍兵力有限,日本改變政策,轉為支持中國人成立可資左右的傀儡政權,以安撫中國人民,除殷汝耕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早已存在外,又建立王克敏在北京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梁鴻志在南京的「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德王在蒙古的「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等。
 
1938年11月日本近衛首相發表「東亞新秩序應由中日共同主導」的第二次聲明。在此情況下,本主張與日本講和的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忽然出走越南,於
該年12月29日發表「艷電」響應近衛的聲明,主張與日本恢復和平。
6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