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10
超越時代、超越宗教性的《金剛經》
第三世巴麥欽哲仁波切/黃英傑博士


南宋楊圭在一二三一年收錄、編輯《金剛經》釋義四卷,並為之作序,題為《金剛經集解》(又名《金剛經十七家註》)。明朝洪蓮汲將該書收入《金剛經註解》四卷,以《金剛經五十三家註》刊名於世。之後,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1360-1424) 以姚秦的鳩摩羅什所譯為底本,「摒除五十三家本中傳為梁昭明太子所作三十二分目,略減註者數家,而益以三十餘種經文或註文,寫成一卷」,成為《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又稱《明永樂內府刻本金剛經集註》(簡稱《金剛經集註》)。
本書《新刊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就是據明永樂刻本重新標點編輯之作。

《金剛經》六種漢譯本與其影響
《金剛經》是佛陀在《大般若經》十六會之第九會所說,全文僅約六千字,卻是承上啟下、言簡意賅的般若綱要,經藏分類隸屬般若部。自公元四至八世紀間,《金剛經》在漢地計有姚秦的鳩摩羅什(Kumārajīva, 334-413)、北魏的菩提流支(Bodhiruci, 約五至六世紀間)、陳朝的真諦(Kulanatha, Paramartha, 498-569)、隋朝的達磨笈多(Dharmagupta, ?-619)和唐的玄奘(602-664)與義淨(635-713)六種漢譯本並傳迄今。

這些譯者中,鳩摩羅什是西域龜茲人、菩提流支是北印度人、真諦是西北印度人、達磨笈多是南印度人,由此足以見證該經傳入漢地以前,於印度與中亞流佈,縱橫時、空維度之廣大。

漢譯六本的題目與文字粗有異同,若涉學派,最為通行的鳩摩羅什本,譯筆完全援用中觀派立場,其他譯本則多少受到瑜伽行派觀點的影響。無獨有偶,《金剛經》的印度釋論中也有這種差異性,例如唐朝的地婆訶羅(Divakara, 613-668)所譯的《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便是中觀派功德施所作,而菩提流支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金剛仙論》,則是瑜伽行派無著、世親所造。


10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