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荒謬之外:卡繆思想研究

荒謬之外:卡繆思想研究

  • 作者:傅佩榮
  • 出版日期:2015/07/01
內容連載 頁數 1/9
卡繆思想的歷程與意義
 
一九六○年一月四日,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1913—1960)因車禍身亡,翌日《紐約時報》的社論稱:「某些讀者以為卡繆的哲學代表了悲觀與絕望,那只是膚淺的見解。其實,它充滿信念,企圖喚醒人類對生命作最英勇的肯定。……我們的時代回復了卡繆的呼籲,數年前推舉他為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之一,此實不足為奇。」哲學家往往不易為同代的人所瞭解,其影響力也常在數十年或百年之後才彰顯出來。卡繆算是例外,影響深遠而廣泛,有人以為他在這方面超過沙特(Sartre)、海德格(Heidegger)、雅士培(Jaspers)、齊克果(Kierkegaard)、馬塞爾(Marcel)、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evsky)、卡夫卡(Kafka)等當代歐洲最具盛名的思想家。但是人們是否真正瞭解他呢?卡繆的哲學究竟有何意義?其思想歷程如何?這是本文嘗試探討的主題。
 
卡繆其人
 
「我往往被描述為一個嚴肅的人物」,這話本身就帶有幽默與自我解嘲的意味。卡繆給人的初步印象是:面孔苦郁,前額高寬而有皺紋,捲曲的黑髮,帶著慎重的微笑,聲調低沉,頗具男子氣概。與他接觸後,會發覺他「從未擺出大師或良知指導者的架子」,「有時幾乎溫柔而熱情,有時又冷漠而保守,然而卻不斷地渴望友誼」。是什麼樣的世界孕育了這種性格?卡繆在一次演說中娓娓道出:「我誕生在一次大戰初期。稍長時,經歷了1929年的危機;20歲又遭受希特勒的迫害。然後是埃塞俄比亞戰爭,西班牙內戰以及慕尼克協定。這些就是我們教育的基礎。接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敗退,以及希特勒蹂躪我們的家鄉。生長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裡,我們相信什麼呢?沒有。除了那種我們最初就被迫置身其中的頑強否定外一無所有。我們自謂生存其中的世界,是一個荒謬的、無處可以避難的世界。」雖然如此,卡繆的人生觀依舊積極而不訴之於恨,同時未曾對人性失望,「在人身上,可贊之點多於可鄙之處」。「我對人關心,我對人類絕無輕視態度……在我作品的核心,總有一顆不滅的太陽。」這顆太陽也許得自北非地中海畔的生活體驗,貫串起他的作品,將人類的真實情境暴露無遺,層層摧毀自欺的帳幕,指出人性的根本荒謬;再逐步引領自覺的新人踏上自由之途。
9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