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_加碼
內容連載 頁數 4/9
我十七歲兒子雖然出現許多治療的可能,但是總體而言,當年的專業心理治療尚未發展成熟。在我們學校老師當中,我是第一個接觸這類事情的人。我兒子經過十次諮商逐漸找回重心後,我的世界卻第一次崩解了。
 
我哭了。我每個星期三下午去見談話對象羅伯特,講沒幾句話,眼淚就潰不成堤,一發不可收拾。然而那是解脫的淚水,所以每次諮商結束,開車回家的路上,我總是一身輕鬆,感覺淚水鬆脫了內在的阻礙,蓄滿新的能量。我學習將意識放在呼吸上,專注於一呼一吸之間,控制調息,就像調整自己的想法一樣。我從未想過自己對自己竟擁有如此的力量。
 
我之所以淚流滿面,與心中潛在的受害者角色有關,與始終伴著我(且壓迫我)的無助感有關。我逐漸明白自己並不只是受害者,同時也是始作俑者。我必須擺脫別人是壞人的想法,看清自己也是助紂為虐的幫凶。以前我當然察覺到我能保護自己,而且我的舉止粗野不雅時所產生的罪惡感也是其來有自,但是在治療前,我始終沒看出有機會能處理心中的罪惡感。
 
如今我大學時期學習的心理學理論終於派上用場,與現實接軌。諮商過程中驚喜不斷,到最後我明白了一件事:只要準備好,人人都可以改變自己。我想起心理學課堂上曾經教過的有名案例:兩個男嬰出生後沒多久,無意中被調換了,一個出身有教養的高貴家庭,另一個則來自賊窩。但是小男嬰長大後,竟發展出不適合各自成長環境的行為模式。由於現象異常,後來才發現抱錯了小孩。由此得出的明顯結論是:行為模式是先天遺傳,而非後天養成的,教育無法戰勝天性,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就是會打洞。
 
但是,果真如此嗎?這個問題長年困擾著我。現在,我在自己的身上找到了答案:人人都有機會創造自己的生命,而非聽任命運擺布。我因為這個認知而變得更加堅強,最後決定永遠放棄教職。和羅伯特諮商一年後,我才認清目前的學校環境無法實現我的理想。身為老師,我的首要義務是教導學生格物致知,我希望促使社會發生正面變化的真正目標,卻不屬於我的責任範圍。不過即使如此,我仍舊在教育界堅持了十五年,現在我興高采烈放棄了教職。
9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