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臺灣風險十堂課:食安、科技與環境

臺灣風險十堂課:食安、科技與環境

  • 作者:周桂田
  • 出版日期:2015/08/12
內容連載 頁數 1/2
導讀

2014年,地球發燒了,現在是高達30度的11月天

2014年的11月25日,臺北氣溫29度,酷熱的像是夏天一樣,中南部甚至可以達到30 度以上。而透過美國國家氣候數據中心(NOAA)全球統計結果,2014年10月份,全球海水溫度創下1880年以來最高溫紀錄。

19 世紀以來,工業文明透過大量燃燒化石能源這些老祖宗遺骸,所創造出來的廉價能源、廉價化肥、化學物,過程中排放出來的大量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已經對全球氣候造成不小的影響。在糧食方面,化石燃料提煉的化肥,推動慣行農業破壞耕地土壤,使土壤砂質化;或使用各種方式合成出來的化學物質,被大量用於食品添加物、基因改造食品;甚至是化學激素用於食品生產所造成的塑化劑、瘦肉精問題;或不肖食品企業的高科技,並非用於造福消費者,反而是利用科技提煉皮革廢油、餿水廢油製作販售給消費者的食用油,其科學技術甚至能夠規避衛生管理單位的檢驗稽核。

2011 年311 福島核災那好比世界末日的畫面透過影像傳播進入到你我的腦海中。核能發電廠這種「高度精密的大型科技系統」,就像維珍銀河公司(Virgin Galactic)「太空船二號」(SpaceShipTwo)在2014 年11 月試飛墜毀事件一樣;或如美國1986 年挑戰者太空梭失事一樣,往往因為微小失誤或人為因素,導致整個系統崩潰。事實上,擁有先進科學技術和職業文化的日本都會發生核災,何況是擁有公共工程層層轉包工程文化的臺灣。這些事情環環相扣,事情一再發生,就是不斷警告我們,我們已經走到非改變不可的地步了。

也就是,我們已經走到要進行整個國家、社會風險治理與思維全面轉型的時刻!在這個脈絡下,本書邀請國內在這些領域上相當專精的學者,以十個風險案例,爬梳近期在臺灣爆發的食品安全、環境、科技等爭議事件,並回顧與檢討臺灣目前面臨到的風險樣態,提出治理創新之道。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