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撞球檯邊的數學家:拉拉雜雜扯數學

撞球檯邊的數學家:拉拉雜雜扯數學

  • 作者:黃敏晃
  • 出版日期:2015/10/02
內容連載 頁數 1/6
淺說數學題目中的資訊量
 
題目考什麼?

 
參加台師大數學系林福來教授主持的,由教育部和國科會一起資助的,國中小學數學科輔導的亮點計畫後,退休多年的筆者多了許多在教學現場走動的機會,碰到不少想要精進教學能力的老師。
 
和他們的談話中,難免討論到數學教育現實的事務,諸如考試卷的命題,批改給分等的種種問題。有次和一些教授及老師一起喝咖啡時,對這方面議題竟然談出一些共識,於是商量合作寫幾篇文章。
 
無奈教授們忙著寫論文,老師們不善於寫文章,寫科普文章的工作就落在我頭上了。這篇文章就是頭次的嘗試,希望得到讀者的肯定,才會有第二篇文章。順便也在此聲明,本文的點子是很多人共同討論出來的結晶,我只是負責把想法用白紙黑字呈現出來。
 
當我們這些數學老師命一道題目,將它放在考試卷上給學生做答時,都有其特定的目的,譬如說,下面羅列出來的,都可能是其原因或部分原因:
 
1.學生對某個特定的概念如質數,知識如畢氏定理等,是否有某種程度的瞭解?
 
2.學生對某些運算、技能是否能夠執行,或已經熟練到某種程度?
 
3.在某些學生算是熟悉的情境中發生之問題,學生能否應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和技能加以解題嗎?
 
4.在數學內部的知識之間,或是和別的科目的知識,常會有些關係,這些結構成學生腦海中的知識網路。這些上述的某些局部連結,學生腦中是否存在?
 
5.學生在展現上述能力的過程中,邏輯是否清晰,想法思路是否合理?
 
這些條列當然可以分得更細,列得更長。不過,如此就得要寫很長的文章,討論更深沉的課題。第一篇就這樣,實在不符合本文標題「淺談」的旨趣。不談這些,又該說些什麼呢?不如從一些實例說起。
 
我們這些合作的夥伴,找了一些題目,商量下做了一些小實驗,即借用了某些台北附近的學生做了一些測試。分析後,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結果。不如就寫些這樣的實例吧!以下就是一道可以考四、五、六年級的題目。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