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台灣代議民主之困境與出路

台灣代議民主之困境與出路

  • 作者:
  • 出版日期:2015/11/01
內容連載 頁數 1/3
1-1 看見台灣的「市民憲政主義」:2014 年太陽花學運的啟示
◎葉俊榮 國立台灣大學講座教授
 
前言
 
2014 年台灣與香港兩個華人社會分別於年初和年末爆發群眾運動,監督國會與爭取真普選,皆為全球憲政發展的焦點。本文分別觀察太陽花學運與 1980 年代民主轉型後的台灣憲政發展,主張太陽花學運充分展現濃厚「市民憲政主義」(civic constitutionalism),尤更甚者,台灣自民主轉型(democratic transition)後,不僅沒有發展出國會至上(parliamentary supremacy)傳統,不以民主代議制度的充分落實為終點,反而奠基市民憲政主義的傳統。因此,市民社會不因國會全面改選以及總統直接選舉而退居後線,反而隨時監督政府與制衡國會,與逐漸獲得信念的法院以及成形的民主代議制度,共同形塑憲法秩序,共同促進憲法的變遷。
 
台灣民主化過程中, 憲法變遷採取漸進主義(incrementalism),七次修憲看似雜亂隨機,卻皆以「代表性強化」(representation-reinforcing)為依歸,解決「大中國」的憲法套用在台灣所造成的代表性扭曲問題,邁向正常的代議民主政治。然而,這個憲改的過程並不以單純的代議民主為終極目標,台灣市民社會展現不以國會至上為主的精神,民主憲改活絡了市民社會間以及市民社會與政治權力者間的對話,促進對於政府的監督批判。換言之,在台灣,民主改革及修憲,與市民社會的量能強化之間,自始即相輔相成、互為因果;代議民主制度的建立並非終點,市民社會並不因此歸於沈寂。而太陽花學運,放在這個脈絡下,不僅消除了民主困境的疑慮,更可被視為積極深化台灣民主憲政的一大契機。
 
本文以下依序點出市民憲政主義的核心內涵,再描繪太陽花學運的市民憲政主義圖像,進而從市民憲政主義觀察台灣1980 年代民主轉型後的憲政發展,最後則提出台灣市民憲政主義的啟示。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