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6
籌組抗戰醫療服務團
楊基銓:鍾(和鳴)君有濃厚的民族意識,為人熱情,意識形態略偏左傾,他對於前一輩的人士所做的民族社會運動,相當有認識。有一次,他問起我當時擔任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之負責人,而向日本政府爭取地方自治的堂叔楊肇嘉的思想。鍾君關心臺灣關懷社會實在難能可貴。
蕭道應:一九三○年八月,台灣民眾黨內林獻堂、楊肇嘉等一部份地主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因為不同意蔣渭水一派重視勞工運動的傾向,於台中市醉月樓正式成立以「確立臺灣地方自治」為目的的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並選出顧問林獻堂、常務理事楊肇嘉等主要幹部。楊肇嘉出身清水(舊稱牛罵頭)首屈一指的大地主家庭,前後主持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六年,曾經兩次攜帶改革台灣地方制度建議書,上東京請願。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二日,殖民地台灣舉行改正地方自治制度第一次選舉,楊肇嘉領導聯盟在各地積極參選;選後並於台中市樂舞臺召開選舉報告演講會,頗呈盛況。但自此以後,自治聯盟的存在就似有似無,竟不聞有任何活動消息了。
楊基銓:鍾和鳴於二年級暑假後就突然失蹤,不再來校,我雖感意外,但由他個性來看,我想必有其原因。
黃素貞:我是汐止人。四五歲時,隨養父遷居福州。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當局強制台灣人撤出福州。我們一家五口只好於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九日搭船返台。當時,學北京話竟然成為台北的風尚。我於是通過一位朋友介紹,成為幾個台北高等學校和帝國大學醫學部學生的北京話老師。這些學生包括在日本留學回來渡暑假的鍾和鳴,以及鍾九河、蕭道應等客家人;另外,還有不是客家人的許強。他們的民族意識強烈,熱愛祖國。
蕭道應:許強是台南佳里人,先後畢業於台南二中、台北高等學校,然後與我同時進入台北帝大醫學部第一屆。台灣光復後,擔任台大醫學院副教授兼台大醫院第三內科主任。一九五○年五月被捕,十一月廿八日槍決。
共
6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