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港都人生:旗津島民

港都人生:旗津島民

內容連載 頁數 1/8
3.掌中的經緯  莊碧飛

本來並不是討海的


一如往常,莊碧飛坐在門前編織漁具,他它熟稔地用爬滿皺紋的雙手,將尼龍線交叉出經緯。

莊碧飛是旗津著名的耆老,設計出許多耐用的網具。但他,本來並不是討海的。除了幼時父親在內港養殖石頭蚵外,他們在崩隙還有幾塊田園,種地瓜養豬維生。他的爺爺是日本時代的保正,在村裡有點名望,接受日本政府的指派,也受到特許,開了間雜貨店,販賣什貨等生活用品,他只消偶爾幫家裡顧店,其餘的時間就是上學唸書,生活過得不錯。

皇民化當時,全家改了日本姓「濱川」,莊碧飛說這是代表海邊的住民。他的長兄在二戰時擔任台籍日本陸軍志願兵,配有軍馬,在社里間受到敬重。美軍空襲時,每戶家庭在海岸邊挖掘防空壕避難,另一部分的人則疏開到鄉村。終戰後沒多久,他們已經得知,哥哥「濱川英雄」已經戰死在南洋,幾年後,輾轉多人,才由鄰居友人的手中接回他的指甲和頭髮。

戰後,大人們在港內抓魚。中洲漁港過去很大,沙地上能停放三、四十隻以上的竹筏,漁船並不多見,其中也有往返中國載運貨品的帆船。多數的漁民在外港牽罟,這種以地曳網作業是傳統的補魚方法,在臺灣西部沿海相當普遍,由於需要眾人合作,基本上多是具有一些經濟基礎的漁戶才能招工。莊碧飛記得,每當漁汛期,他的父親和兄長會站上竹筏上,由一個人撐向外海,另一個人將網撒出,環構成一個馬蹄狀的路徑,讓網沉至海中一些時間圍困漁群,灘上眾人腰間便勾著繩網,一齊向後拉即可收穫。莊碧飛至今仍忘不掉那時的景色:黃昏時,眾多的罟網在海上各自張開,錯落有致,加上江港歸帆,畫面美不勝收。他說,如果當時有攝影器材能記錄下來,那旗津一定是世界級的景點。

彼岸經緯

當了一年四個月的國民兵,莊碧飛才開始出海抓魚。當時兄弟還沒分開,三、四個一起賺食,有時候到台南、東港等處,一次數日或月餘。二、三十歲時後,他們也常跑到福建、汕頭等南方沿海作業,當時中國正歷經「大躍進」的時期,偶爾會見到公社專用的帆船,擠滿三、四十多個人。他記憶中裡對岸漁民的生活條件非常差,也不能靠近。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