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5
向機器人科幻大師艾西莫夫致敬的《機械公敵》
 
想要擁有機器人所提供的服務,又不希望生命遭受機器人威脅,機器人應該遵守甚麼樣的法律?
 
身為首席機器人工程師的蘭寧博士死在命案現場,兇手竟然極可能是他親手所打造的機器人索尼!此事件等同殺死自己的父親,究竟是出了甚麼問題才導致這場凶殺案發生?這是在2004年所推出的機器人科幻電影《機械公敵》(i,ROBOT)開場就出現的衝突點,劇情展開於知名影星威爾.史密斯所飾演的警探介入調查的過程。幾經波折後,真相大白,兇手真的是索尼,但索尼是在蘭寧博士要求下才動手的,也就是說,他是按照主人的指示協助自殺。這就製造出一個兩難的狀況,機器人可不可以聽從主人的命令危害到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機械公敵》的英文片名是i, ROBOT(我,機器人),恰恰就是艾西莫夫經典短篇機器人科幻小說集的書名。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被喻為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之一,他創造的「機器人學」(Robotics)這個名詞沿用至今,「現代機器人故事之父」的美名,的確當之無愧。
 
《機械公敵》取這樣的英文片名當然是想和艾西莫夫拉近關係,也有致敬的意味,但若是論起片中劇情,倒和小說中的內容沒有直接關係,而是承襲了艾西莫夫善於挖掘人與機器人之間恩怨情仇的特色。電影以極其絢麗耀眼的畫面呈現出人與機器人共同生活的未來世界,五花八門的機器人提供人們生活起居上無微
不至的照顧,但在此同時,埋藏於其中的危機也似乎隨時會引爆,因此引發電影後續的情節發展。從電影裡讓我們不禁思考,如果我們想要擁有電影中機器人所提供的服務,又不希望生命遭受機器人威脅,機器人應該遵守甚麼樣的法律?背後又是根據何種邏輯呢?
 
在科幻世界裡,機器人必須依從的法律,無庸置疑,就是機器人三大法則(Three Laws of Robotics)。它首次出現在艾西莫夫小說《我,機器人》(I,Robot)中的〈轉圈圈〉(Runaround)這篇文章。它在機器人科幻史的地位直逼摩西的「十誡」,是機器人的天條,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嚴格遵守,絕對不容違背。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