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5/9
●探索型分析(一百顆牡蠣)vs. 解釋型分析(兩顆珍珠)
 
開始詳細討論脈絡這回事前,有件重要的事得先搞清楚:探索型分析與解釋型分析究竟有何不同。探索型分析是理解資料、判斷什麼內容可能值得強調的過程。進行探索型分析就像扒開牡蠣找珍珠一樣,我們可能扒開了一百顆牡蠣(測試一百種不同假說,或以一百種不同角度檢視資料),才找得到兩顆珍珠。到了與聽眾交流分析資料時,我們就必須進行解釋型分析,解釋特定的事物,也就是你想說的特定故事——內容說不定就是與那兩顆珍珠相關。
 
大半情況下,很多人都會誤以為上台時呈現探索型分析的資料即可(直接呈現資料:完整的一百顆牡蠣),但其實真正應該放的則是解釋型分析資料(必須花時間把資料轉變成聽眾能夠吸收的資訊:那兩顆珍珠)。犯這種錯也是人之常情。進行完整的分析之後,的確會有股衝動想要把所有東西都給塞給觀眾看,讓觀眾看到你花了多少心血、以及這份分析有多麼完整。努力壓下這股衝動吧,你只是在逼觀眾把所有牡蠣都再扒開一遍而已!將你的演講集中在觀眾需要知道的資訊,也就是你所找到的珍珠。
 
這裡的重點會放在解釋型分析與溝通交流之上。
 
●對象、內容與方法
 
在將資料視覺化、製作簡報內容前,有幾項與解釋型分析相關的要點必須先思考釐清。首先:你溝通的對象究竟是誰?觀眾是誰、他們怎麼看你,這些都是相當重要的問題。這可以幫助你分析該站在怎樣的立場上,才能確保他們將你的訊息聽進去。第二:你希望聽眾知道什麼?做出什麼行動?你應該清楚明瞭地指出你希望聽眾有何行動,並將溝通方式和整體交流的語氣納入考量。
 
若你能簡潔扼要地回答出這頭兩個問題,才可以繼續進行到第三個階段:該如何使用資料來訴說你的論點?
 
我們進一步來看看對象、內容與方法等脈絡元素吧。
9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