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_加碼
內容連載 頁數 1/8
第五章 尼采
什麼是理想的人類形象?
 
與巨大的苦惱奮戰吧!
那樣巨大的苦惱終將鍛鍊成就我們。
賦予我們新的視野,
教導我們全新的生活態度。
 
尼采在去世之前將近三十年的時間,身心經常處於不穩定的狀況。但再也沒有任何思想家像他這樣留下了這麼多激昂的話語。他愛挑戰,然後失敗、被誤解,即使如此,仍不斷地迎接挑戰直到走完最後的人生。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
 
尼采出生於普魯士王國(之後的德國)呂肯村裡的牧師家中。從小熟背《聖經》,十歲開始作曲顯露音樂才能。
 
之後醉心於知名歌劇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一八一三──一八八三)的音樂,二十五歲以後終於有機會認識了華格納與其夫人。至於糾纏他一輩子的頭痛,則從十二歲時就發作了。
 
尼采先後在波昂大學、萊比錫大學攻讀古典語文學,二十一歲時在偶然的機會下讀了叔本華《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深受感動,成為日後尼采思想的基石。二十四歲時,獲邀至瑞士巴塞爾大學擔任兼任教授,二十六歲成為專任教授,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後來尼采撰寫了一本思考觀點獨特的《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被旁人質疑他拋棄了古典語文學,加上三十二歲左右起健康狀況明顯惡化,於是三十五歲時便辭去了大學教職。
 
往後的生活全靠年金支撐著,一直到四十五歲在義大利杜林街上發狂被送進精神病院之前,為了療養身體,開始過著冬天在義大利、夏天在瑞士的生活。其間撰寫了大量的作品。
 
尼采並不是在度假勝地的旅館裡優雅地生活,而是一次租半年的房子過活。在瑞士,他喜歡待在窗戶面山偏暗的房間裡。早上坐在書桌前寫作,中午到附近餐館用餐,然後四處走走散步。晚上仍繼續寫作或讀書。若身體實在過於疼痛,便吸鴉片緩和疼痛。
 
但是,尼采並不是那種關在陰暗房間裡推敲思索的人,反而在那樣的空間中所萌生的想法完全不足為信。他得到靈感總是在戶外的時候,並且趁未忘記之前隨手拿張紙片記錄下來。
 
儘管持續書寫文章,但到成書發行總是耗時許久。因為出版社知道一定滯銷,總是意興闌珊。不過尼采仍不放棄寫作。他在《人性,太人性的》(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一書中,提到關於寫作: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