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2
前言
 
寫這本書的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日本是我最喜愛的旅遊國家之一。屬七十後的我,經歷日本經濟最輝煌時期,日本文化如歌曲、電影、漫畫及小說很早已深深植根在我腦內。至於日本美食這一環,前期所接觸的,都不外乎大家熟悉的牛肉飯、迴旋壽司、拉麵等信手拈來的街頭美食。讀大學時期進一步籌畫幾次自由行,讀幾份知名度高的日本美食雜誌如 《BRUTUS》及《文藝春秋》,跟著去找吃,碰釘的機會雖減少了,但問題是除價錢外,基本是很難預測菜式水準到底能否合乎自己的胃口。
 
或許是即使日本人也想不到,當2007年米其林紅色導遊書登陸日本後,能迅速對餐廳界泛起了一定程度的漣漪。雖然很多日本衛道之士隨即反擊由法國人評審的星級制度不能隨便複製到日本深厚的美食傳統。可是,畢竟對於外國人如我們,要找大部份日本人也公認為好的一家餐廳,除認識一位日本老饕外,不諳日文又為食的遊客,恐怕需要花額外的時間去尋找。
 
而米其林導遊書,至少以星級或推薦評價,把大家認知的美食標準範圍分級,供喜歡尋找美食真善美的人自發式前往體驗。這模式無疑是具有實在的市場價值的。當然,評級永遠不會完美,試菜時廚師及密探口味的水準本來就有一定的參差。登陸日本初期,米其林也清楚可能問題出自密探團隊的組成,將不同日本料理重新修訂,並引入更多對食充滿熱情的日本人來當密探。
 
為了測試米其林評級在日本的認受性,過往三年反覆來回日本多次,駕車超過三萬公里,每次採訪預先籌備行程都超過三個月,親身採訪米其林書出版地區,包括北海道、東京、伊豆半島、京都、大阪及廣島等地。我遇到很多語言障礙,採訪接受程度,文化差異上的各種困難,才換取到這二十間餐廳的信任及樂意協助。完成採訪後,我發現為何直至現在還未有一個飲食作者願意做這個專題,因為所付出的時間與金錢,是不可能取得收支平衡回報。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