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3
【建造社會主義烏托邦:從《三里灣》、《山鄉巨變》、《創業史》看中國五○年代「農業合作化運動」小說的結構模式及風格差異】
 
一、前言
 
在毛澤東的中國革命思考中,土地與農民問題始終是論述的核心。從二○年代著名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起,毛澤東便從革命戰略的角度思考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進一步提出改善農民生存困境、強化農民文化教育與政治宣傳等工作。1935年10月,共產黨經過長征到達陝北,建立陝甘寧蘇維埃政權,毛澤東也在長征過程中成為共產黨的領導核心,隨即在根據地展開一系列有計畫的土地改革,土地與農民問題也從論述落實到實踐上。土地改革政策隨著共產黨革命戰略與戰爭情勢而有或緊或鬆的調整,例如與國民黨確立抗日統一戰線後,共產黨於1935年12月25日頒布較為溫和的土地改革政策,以較為寬鬆的標準重新劃分和對待中農與富農,退還不公正沒收的財產,用以爭取蘇區中、富農對共產黨的支持。抗日戰爭爆發後,則改以減租減息、合理負擔和沒收漢奸財產的政策取代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中全盤分析中國革命戰略問題,更強調廣大的中國農村是共產黨最重要的根據地,而其中最貧窮的貧農和雇農則是革命隊伍的主力軍。
 
抗日戰爭結束後,共產黨在1946年五月四日通過被稱為「五四指示」的《中共中央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將戰爭時期減租減息的政策改為耕者有其田,並在戰後接收的東北解放區展開土地改革。緊接著在1947年9月13日,中共中央通過《中國土地法大綱》,明文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並隨即在國、共內戰中佔領的各解放區中展開廣泛的土地改革運動。
 
1949年中共建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進入了新的階段。1950年6月30日,中共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確立「依靠貧農、僱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的總路線,強調消滅地主階級,並在保持農業生產穩定的前提下完成土地改革的決心。在其後的三年內,共產黨大致完成此一任務,並在土地改革的過程中,提高農民的政治意識,為農村未來的改造和發展奠定了政治、社會基礎。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