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先說善義

在此可分三大科判得知本論:先說善義,次說論文,後說結語。初者分二:禮讚文及發願造論。今講初者:

本文云:南無甊給厦拉押。

雖見諸法無來去,唯一勤行利眾生,

上師觀自在尊前,恆以三業恭敬禮。

在此論的一開始說到了「南無甊給厦拉押」。這是印度文,其內涵是「禮讚聖者觀世音世間自在」之意。首示印度文的目的為何呢?雖然這部論並非印度人所著,但為了傳承的清淨,以及與有緣者結下梵語善緣,故說此義。

此文中雖無禮讚諸佛菩薩,但卻特意地禮讚上師及觀音尊者,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將會闡述的內涵是有關佛子菩薩的修行。怙主慈尊解釋菩提心的根本時,在《莊嚴論》裡說道:「此源是悲心。」如論所云,悲心是增上意樂的主因,有了增上意樂才會直接生起菩提心的。況且,佛的悲智業所化成的三怙主中,聖者觀音則是諸佛的悲心所現,而鄔瞿無著賢佛子又依止觀音為主要的本尊,再加上自己所修行的主要內涵又是慈悲為本的菩提心,自然就會禮讚與自己修行有關的上師及觀音本尊了。

所云:「雖見諸法無來去。」此偈禮讚的對象是從導師世尊傳至一切廣大行,及深見行的雪域上師,尤其是尊者個人的法緣傳承師長和怙主觀音。論云:「上師觀自在尊前。」此中特別指明「上師」二字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至尊阿底峽聖者說道:「大乘一切大小功德皆由上師所得,汝藏人視師長為凡庸想又如何能得?」如《廣論》裡所引用般,阿底峽聖者殷重說明了大乘之法是由上師傳得,是故禮讚上師。大乘道源來自慈悲為本的菩提心,所以,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明了如何生起自他相換、愛他勝己的菩提心,又說此心依賴上師而有,所以此文禮讚了與觀音無二的上師。

上師及怙主觀音具足什麼功德?此德即是獲得究竟斷證之德。所謂究竟斷證之理,則是永遠的斷除煩惱障及所知障,故稱「斷」。若不能斷,就不能同時現證二諦,更不能在通達萬法真如本性當中,無有動搖地勤行利眾事業,所以,此時的「證」,就是同時現證二諦的證量。

大乘之門乃菩提心。怙主慈尊於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如論所云,發心謂緣一切有情後,為利有情故,希求無上正等圓滿佛果。發心已,次學難行之六度佛子菩薩學處,終獲究竟利眾身語意之三門功德而成就果位。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