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2/4
經濟學:更實用的行為理論

心理學朝新方向發展的同時,經濟學也正進一步研究「情境」。經濟學在本質上是一門研究人們如何做出選擇的學科,我們人如何衡量不同選項的成本與好處,進而做出選擇?這裡所說的選擇,可能是買哪包零食這種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可能是人生中的大事,例如金額達數百萬美元的計畫,究竟要執行哪一項。在過去,不論大小事,經濟學者建立的理論模型,一般都假設人類會理性獨立評估每個選項的好處,再做出決定。然而,這類模型無法解釋真實生活中的眾多行為,例如,我們往往在沒有太多資訊可參考的情況下,就挑好要吃的零食;還會隨便聽別人講兩句就改變心意,並未獨立下判斷;偶爾,我們做好事不求回報,不會評估對自己有利才去做。

普林斯頓大學的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與史丹佛大學的阿摩司.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兩位心理學家,對矛盾的人類行為深感興趣,一九七九年跨越門戶之見,在重量級的經濟學期刊《經濟計量學》(Econometrica)聯合發表文章,強調人類做選擇時,其實不像精準的機器,我們的許多選擇其實受心情與社會影響,而且通常很好預測。行為經濟學立刻成為熱門的研究潮流,強大的經濟學分析工具被用於解讀真實世界、真實人們所做的選擇。這個領域的成就到哪?這麼說吧,康納曼在二○○二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對一般人來說,重點是,現在經濟學者更曉得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選擇,也知道是什麼因素影響著我們,不再單純假設人類會完全依據利害關係下決定。

神經科學:更精密的大腦活動觀測儀器

大腦觀測技術的進步,大大助了神經科學一臂之力。從前,神經科學家就已經靠著各式各樣的掃描技術瞭解大腦的構造與活動,只是先前的技術一般會讓接受掃描的人士暴露於大量輻射之下,不太適合非醫療性的研究。自一九九○年代起,功能性磁振造影等成像技術不斷改良,風險愈來愈低,神經科學家開始研究健康人士進行日常活動時,大腦發生什麼事。研究人員現在可以觀察到受試者被他人的善心感動,或是因為成功做到一件事而興奮時,大腦哪些區塊會活躍起來。此外,研究人員也能觀察到受試者不開心或壓力大時(排除躺在實驗室嘈雜的金屬圓柱裡或頭上貼著電極片這類討人厭的因素),腦神經出現哪些活動。
4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