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十五講(二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十五講(二版)

  • 作者:王丹
  • 出版日期:2016/06/17
內容連載 頁數 1/6
第十二章 六四事件

一、為什麽會發生一九八九年的民主運動

有四個因素導致了1989年民主運動的發生:

第一,中國的經濟改革從1978年左右開始,到了八十年代末期已經十年。從1984年到1988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5.2%,13.5%,8.8%,11.6%和11.3%。儘管經濟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績,當時改革存在的問題也開始呈現出來。這個問題就是,因爲中共啓動改革的基本路徑就是所謂「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它的優點就是可以擺脫舊體制的束縛,快速激發社會潛藏的自主生産力;而缺點就是人爲地拉開了社會不同階層的差距,並導致嚴重的社會不公現象。這種負面因素今天看得就更清楚了,在當時,其表現形式,就是爲人民所詬病的"官倒"現象,也就是腐敗現象。這些負面因素使得人民的不滿開始積聚,社會動蕩的群體心理基礎已經具備。

第二,1988年5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決定進行價格改革和工資改革的「闖關」。這個改革沒有成功,還引發了高通貨膨脹。1988年上半年的物價上漲率是12.6%(上一年是7%),八月份達到了23.2%,九月份是25.4%,十月份是27.1%,這一年達到了歷史最高水準18.5%。八月底,在部分城市出現了搶購風潮。隨後,黨內關於改革的意見就出現明顯的分歧。李鵬擔任總理之後,在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屆三中全會上提出「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調整,把「治理整頓」放在「深化改革」的前面,使得這種分歧公開化。當時以趙紫陽爲代表的改革派,在鄧小平的支持下,主張在深化改革中解決改革出現的問題,力主繼續推進改革;而以李鵬爲代表的保守派,在陳雲的支持下,主張暫時停止改革的深化,而進行治理整頓,實際上就是修正趙紫陽的改革路線,削弱他的權威。這種保守勢力的回潮,使得廣大知識份子和大學生非常擔心,例如嚴家其和溫元凱在1989年初的對話中就提出「改革不能停滯」的命題,並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因此,當時社會上有一種擔憂,這種擔憂成了很多人參加民主運動的動因之一。

第三,從粉碎四人幫開始,從黨內到社會上都有強烈的反思,認爲文革的災難的根源在於中國的一黨專政的政治制度,要求解放思想,推進民主化,進行政治改革的呼聲一直沒有中斷過,幾乎成爲整個八十年代的最強音。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