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7
〈歸鄉〉
 
雖然決定了要返鄉,但我出生在神戶,被問到故鄉在哪裡時,還是得稍微思考一下。我想這種情形不只有我得面對,許多出生於都會區的孩子都面臨相同的問題。
 
神戶開港之際,兵庫港港口附近的聚落,人口不過一到兩萬而已。這些人應該有資格說神戶是自己的故鄉吧。往後經過十餘年,「西南之役」展開,神戶成為軍隊基地,據說當時人口約有十萬。
 
在十萬神戶人當中,真的以神戶為故鄉的不到一成。當人口到達百萬時,真正的「神戶人」所佔比例也變得更為稀少。
 
在神戶的優點就是有「工作機會」。首先就是跟港灣相關的工作。即便像我家這種小貿易商,每當前往台灣、上海、香港、新加坡、加爾各達、馬尼拉等地的商船出港日撞在一起時,也必須雇用大量的臨時工。太平洋戰爭開始之前,甚至人手不足到向人力仲介商抱怨「缺人缺到都想哭了」的狀態。
 
此外還有許多造船廠、煉鋼廠、紡織廠等,人們從各地聚集來神戶,我們小的時候,這些人已經有了第二、三代,有時也會聽到他們說「下次放假時,要不要回鄉下」這樣的對話。
 
他們口中提到的鄉下,大多是附近的淡路、丹波、播州,出身岡山、德島的則意外地多。
 
我家前面的「中突堤」是沖繩航線的起迄點,因此附近有不少沖繩人,記得住家附近的房子中,有掛著沖繩燒酒「泡盛」字樣的看板。
 
與我一同玩耍的童年玩伴,雖然各有鄉下老家,但大家確實都自認是「神戶人」。
 
即便因為戰爭災害而得回「鄉下老家」的人們,大概也不太確定自己究竟算不算是歸鄉吧。
 
──等情勢穩定下來會再回來。
 
大家踏上回鄉路途時都這麼說。所謂情勢穩定後回來,意思是即便住家因空襲燒毀,只要能找到收容災民的臨時居所,就會回來。另外一些與鄉下老家關係已經比較疏遠的人,則是從一開始便沒打算回去。
 
大部分的人都已經認定神戶是自己的故鄉。 實際上,我們的情況也大致相同,只有一點不太一樣,就是我們還有一個非常遙遠的故鄉。這不只是距離上的遙遠,還包含了已經足以稱為「異鄉」的心理距離。因此我們無法輕鬆地說「等情勢穩定下來再見」。畢竟戰爭之後, 連國籍都不再相同。
 
「必須抱著回去至少得待上一年,不,應該是兩年的決心啊。」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