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中庸形上思想(三版)

中庸形上思想(三版)

  • 作者:高柏園
  • 出版日期:2016/07/14
內容連載 頁數 1/7
第一章 導 論
 
第一節 《中庸》形上思想之研究價值
《中庸》思想乃中國儒學傳統的主要思潮,它不僅具有深遠的形上意義,同時,也能切實地落實在平常日用的生活中,所謂「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二十七章),可謂圓融之至。吾人今日研究《中庸》的形上思想,至少有三方面的價值可說。
 
一、就《中庸》形上思想的傳統意義說
《中庸》形上思想在傳統中的意義,我們可以由朱子之〈中庸章句序〉中略窺一二:
 
《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其見於經,則「允執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堯之一言,至矣,盡矣!而舜復益之以三言者,則所以明夫堯之一言,必如是而後可庶幾也。

……自是而又再傳以得孟氏,為能推明是書,以承先聖之統,及其沒而遂失其傳焉。則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語文字之間,而異端之說日新月盛,以至於老佛之徒出,則彌近理而大亂真矣。然而尚幸此書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續夫千載不傳之緒;得有所據,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蓋子思之功於是為大,而微程夫子,則亦莫能因其語而得其心也。1
 
朱子之語,至少提出二點要義:
1.《中庸》是儒家道統之所傳。
2.《中庸》是宋明理學復興,以回應佛老的重要根據。
 
根據朱子之說,我們可以發現《中庸》至少在先秦及宋明階段,經過二次的轉折發展。在先秦時期,《中庸》是代表儒家形上思想與實踐工夫相結合的精華,它不但回應道家形上思想之挑戰,同時也反省及罪惡等人生負面之意義,由此不但極成先秦儒學之形上思想,同時也是先秦儒學實踐工夫之終教與圓教。其次,在宋明時期,宋明理學的先驅人物,如周濂溪、張橫渠等,皆是由《中庸》、《易傳》契入2。此見《中庸》、《易傳》在當時必有其相應之歷史背景使其如此受重視。再觀朱子〈中庸章句序〉,則不難了解宋明儒學重視《易傳》、《中庸》及形上學的用心,亦不外在希望重建道統,以回應佛老之學3。而無論在先秦或宋明,《中庸》也的確成功地完成其時代之使命,而保留了其為道統的傳統地位。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