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圖說冥界鬼神

圖說冥界鬼神

內容連載 頁數 1/4
一、人歸為鬼
   
商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端迷信鬼神的時代,當時的帝王做任何一件事,都要事先用龜甲或獸骨進行占卜,以預知事情的結果。最早的「鬼」字,就見於這種占卜留下記錄的甲骨文裏。甲骨文中,鬼、神二字都有,這足以說明鬼神在先民心目中的地位。
   
先民心目中的鬼又是何物呢?甲骨文的「鬼」字屬於象形字,其上部像個很大的頭,下部則像跪着的身體。也就是說「鬼」字似人身而巨首,足見鬼取自人,也充分反映了人對鬼的認識來源於人自身。
   
到了小篆中,「鬼」字的寫法仍然保留着大頭的突出特徵,只是身邊又增添了一個表示陰私的符號「厶」,這正是公私的「私」的古體寫法。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鬼部》對「鬼」字解釋是:「鬼,人所歸曰鬼。從人,像鬼頭。鬼陰氣賊害,從厶。」這就把「鬼」字的構成交代清楚了:原來就是畫一個長着特大頭顱的人形,再加上表示與活人不同的「陰氣賊害」特徵的「厶」。
   
古人在造「鬼」字時,不僅按照想象描繪了鬼的樣子(大頭人),而且告訴了我們鬼的特點(幹壞事),也說了鬼的意思—人的最終歸宿是死亡,也就是說人死了就變成鬼。這就是沿用了幾千年的「鬼」字形表象。郭沫若更是通俗地說,「鬼」就是人死後頭部腫大變成的。
   
由此可知,在自殷商時代直到今天的整個中華文明史中,「鬼」自始至終都保持着「大頭」的特點,這就是後世文人筆記小說裏描寫鬼的時候經常為「大頭鬼」的由來,可見後世文人關於「大頭鬼」的故事不是甚麼新發明,只不過是對「鬼大頭」這個由來久遠的古老信念的圖解而已。這種從造字特徵出發而敷演出來的故事十分常見,足以使我們認識到,鬼故事起源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以直觀表象方式保留在「鬼」字中的鬼大頭觀念。
   
《太平廣記》卷第三百二十三「鬼八」引《志怪錄》記載:「悉見火中有鬼,甚長大,頭如五石籮,其狀如大醉者,左右小鬼共扶之。」這是個很高大的鬼,像喝醉了似的,頭有能裝五石米的大籮筐那麼大,大鬼的兩旁有小鬼們攙扶着。
   
清人許秋垞《聞見異辭》卷一「大頭鬼」說,地下冒出一個鬼,腦袋有笆斗那麼大。所以按照這種與人形不同的比例,人們又把鬼稱作「大頭鬼」,或者干脆簡稱「大頭」。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