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1/5
禪門四句偈
 
從禪宗的觀點,生命的目的是完全開發出內在的自性,提昇至具有覺性的完美人格,也就是成佛。成佛意味著「覺悟」。成佛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死後到一個天堂般的淨土和某一個神在一起,而是要徹底覺悟,了解一個人本具的慈悲和智慧是可以被完全開發出來的。成佛是完全免於受煩惱、痛苦束縛的自在狀態,因此,我們可以說,禪佛教指出一條人性化的道路,來幫助眾生了解人人與生俱來的無限潛能。
 
禪門有四句偈子,立下覺悟慈悲與智慧的門風:
 
1. 教外別傳。
 
2. 不立文字。
 
3. 直指人心。
 
4. 見性成佛。
 
這四句偈被視為菩提達摩所傳的禪門心法。歷史學者從各種有關禪宗的著述文獻中考據分析認定,這四句偈很有可能不是菩提達摩所說,但是他必定說過類似的話;或者也可能是後代的禪修者從菩提達摩的教法中綜合整理出來的。對我們來說,這四句偈的意涵比文字實際的出處來得重要,這幾行文字不僅成為禪佛教的標竿,也是禪修者重要的指導原則。
 
禪門一派起源於菩提達摩這位形象鮮明的人物,他在五、六世紀間來到中國傳法,並且被視為禪宗初祖。不同於其他帶著大量經典前來宣揚佛法的出家人,菩提達摩只帶來一部《楞伽經》,這部經不僅是菩提達摩教法的主要依據,同時對於早期禪門發展的歷史有重大的影響。簡單地說,佛法必須透過實修和體驗,而不只是理論性的觀念學習,因此奠定「不立文字」的教理。
 
然而,禪雖然主張不立文字,注重打坐的禪法還是以佛法的基本原則和教理為基礎,禪修不能脫離佛法的根本而單獨成立。這就好比蓋房子,我們不可能沒有蓋好一、二樓就先蓋三樓,佛法的修行也是同樣的道理。不論相應什麼法門,想要成佛不受煩惱痛苦的束縛,就不能忽略學習佛法基本的原則和觀念。我們必須先認識什麼是苦和造成苦的因,然後試著去滅除這些苦因的同時,也增長我們認清苦和苦因的智慧。學佛修行就是一種自我實現或心靈成長的過程。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