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2016實構築

2016實構築

2016 Tectonic Becoming

內容連載 頁數 1/3
實構築策展人引言
 
吳光庭
Kwang-Tyng Wu
 
「2016實構築」策展人,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Curator /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Director of Art Center, NCKU, Taiwan
 
「構築」(Tectonic)是近二十餘年來,全球建築理論、建築設計趨勢及評論論述非常重要的關鍵字,其近因緣由應可溯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教授法蘭普頓(K. Frampton, 1930-)於1995出版的著作《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 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ure.》,這本書的出版,大幅改變了建築史論述上將現代建築運動視為社會、文化與藝術思潮變遷下的產物的論爭,轉而成為對建築的主體以及對建築構築問題的專注。而這因理論研究而改變建築主體論述基礎的觀點及趨勢,也正在臺灣形成一股風氣,臺灣的建築師、營建業者及業主的三方合作關係的覺醒,正式促成了以「實構築」為名的建築展,正顯現了台灣當前建築發展的契機,強化建築中原本存在但卻不明確的構築感,使得建築師、營建業者及業主三方願再回到其自身對物質世界的基本處理原則,並尋求三方關係人對建築構築的深層共識。
 
事實上,臺灣在開啟全球化的同時,也同時在面對另一種不相容的價值標準,一種看似不服從科學經驗且反主流的思潮,這種同時並存且對立的二元性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至少在十九世紀末之前,這些有關於建造建築的經驗被惡意的曲解成帶有負面性意義的「傳統」,歷史也似乎決定建築必須是理性的抉擇所致,因此,代表理性的現代建築似乎征服了歷史並克服了傳統所帶來的負面束縛,所以,當我們試著回顧我們自己的建造經驗的主體性之時,我們又發現現代建築在材質構造所形成的空間特質上比想像中更具可塑性,這使得我們因此感覺到這是一個所有的傳統將被取代的年代,所謂的主體性似乎離這個時代愈來愈遠。
 
在我們所已經知道及可以被理解的建築知識範圍內,我們試圖將「建築」以系統化的方式予以分析、歸納及整合,以表明建築存在於理性面向的主體性,其中最核心的部份在於如何將與建築空間及機能使用相關的結構、構造、材料做完整(美)的「空間性」處理,透過建築設計的整合,滿足建築及其使用者在環境中,因各種物理及化學變化的條件下的生活及使用之適應所需,建築中的「空間、構築與設計」及其相對的人--「使用者、營造廠及建築師」的三方關係於是成為建築專業中最核心的主體價值所在,也是《2016實構築》策展及展覧重點所在。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