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偏見與偏見之間〉
 
三十年前,第一次講《紅樓夢》,高雄講了一次,台北講了一次,各講了四年,都只講八十回。因為是各行各業愛《紅樓夢》的大眾,每次聚會像讀書會,我講一些自己的閱讀心得,很隨興,沒有什麼章法。有心人錄了音,事隔三十年,在網上流傳,也未經我校訂,已經無法控制,始料未及。
 
當時為閱讀方便,我推薦台灣藝文印書館依據上海石印本戚蓼生評註的本子,大約六冊一函,藍布線裝,很典雅,一共兩函。這個本子只有八十回,原名其實是「石頭記」,怕大家容易糊塗,上課也還就沿用「紅樓夢」。
 
那個年代,大眾閱讀已經少見手工線裝書。學生說,在家裡「歪」在床上讀,手中一冊「藍布線裝」《石頭記》,常常把下班回家的先生嚇一大跳。我覺得小說就是小說,跟「手工」、「線裝」沒有必然關係,主要還是要好看。不好看,故作「古典」,也還是不會好看。我也不喜歡文學孤芳自賞,小說被大眾喜愛,純粹興趣,也不是跟教授作論文,拿學位,還是不要嚇人的好。
 
聽到一個學生敘述她先生如何被線裝《石頭記》嚇到,覺得抱歉,因此就又推薦了大陸在1982年由馮其庸領導團隊重新校勘整理的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石印本《石頭記》只有八十回,這個本子一百二十回,故事完整,校訂註解特別詳細,對一般讀者幫助最大。書前有插圖,是近代畫家繪作,不及清代改琦(1773-1828)畫得那樣古雅。敷彩濃豔,造型寫實,顯然已受西畫影響,對大眾來說,更具當代性,也還賞心悅目。
 
馮其庸的本子是大陸紅學學者共同參證世界各地手抄本、木刻本的集大成,「校記」、「註釋」工作做得最詳盡,尤其對一般讀者,是很好的入門書,我以為至今仍無他本可比。
 
這個版本也有它的「偏見」,到了後四十回,很顯然不太承認是作者原稿,因此常常在每回的結尾加上「說明」,評比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的不同。例如,讀到第一百零二回〈大觀園符水驅妖孽〉,馮其庸的「說明」指出:「原作和續作對於鬼神迷信的描寫都佔有篇幅,但是前後兩者卻有所不同。曹雪芹筆下關於鬼神迷信的描寫,用的是虛筆,似有似無。」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