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1/3
一 名詞
 
「磨課師」,在中國稱之為「慕課」,源自英文MOOC或是MOOCs之音譯,代表著「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縮寫。其前身又稱「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 Ware,OCW)或是「線上課程」、「線上教學」、「線上教育」。以上這些名稱的最大共同點:就是必須藉由網際網路來進行課程教學,因此成為新興的學習模式,而讓「翻轉教學」(Flip teaching)、「翻轉學習」(Flip learning)或「反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之名不脛而走,目的即是說明新型態的教育方式足以改變世界。
 
翻轉課堂的兩大關鍵點在於:其一、老師會在上課前,將講授內容錄製成影片並上傳至學習平臺供學生「自主學習」;其二、上課時老師會回應學生在自學過程所遭遇的問題,並透過討論指導學習。
 
相對於MOOCs這個概念,另有一個概念稱為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譯為「小規模限制性線上課程」),該詞是由柏克萊加州大學Armando Fox教授於2013年提出。SPOC是由MOOC衍生的一種開放式課程形式,其Small意指小量(學員數止於數百人),Private意指修課者為開課學校的校內學生,或依課程特性有人數限制的線上學生,亦即課程非大規模地開放給所有人,以期具體提升學習參與度及課程完課率。SPOC的上課形式多採取課堂面對面與線上自學的混成方式進行,與MOOC的完全線上形式不同。簡言之,SPOC的基調就是「MOOC + Classroom」,也就是一種善用MOOC資源融入翻轉教學的混成課程。
 
二 大規模開放課程發展歷程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於1999年提出「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 Ware, OCW)的概念,希望透過「鬆綁知識」與「充實心靈」這兩大理念來讓所有人藉由新興科技—網際網路來接觸到知識。該校不但於2002年建置了「MIT Open Course Ware」網站,截至目前為止已經超過兩千門課程被放置上線,供大眾無條件地註冊學習。該組織也影響了後來臺灣各大專院校,於2007年成立「臺灣開放式課程聯盟TOCWC」,成為臺灣開放式線上教育的先驅。
 
2008年,加拿大阿薩巴斯卡大學Dave Cormier與Bryan Alexander教授開設「關聯主義與連結知識」(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課程率先提出「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磨課師)概念。該課程從原本傳統教室中只有25人修課的規模,改制於線上課程後即擴增為超過兩千人,正說明了磨課師的特色:「可大規模」—網路科技允許超過千人參與修課與「開放式」—不限身分,任何人只要經過註冊即可修課。
31 2 3 下一頁 跳到